第三十九章巧设悬念法(1 / 1)

——“不可思议”的最后一页

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巧设悬念,解释悬念,出奇制胜,但其解释在真理与歪理之间的方法,就是故弄玄虚法。

来看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县官,外号叫“刮地皮”。他听说有个画家画得一手好画,便拿了一张白纸让画家给他画面。

画家本来不愿意给他画,后来被他催急了,就在那张白纸的一角上写了“草地牧牛图”五个字,把纸一卷,送给了县官。

县官很高兴,立即把纸打开。可是左看右看,除了“草地牧牛图”五个字外,什么都没有。

县官向:“草地到底在哪里?”

画家说;“牛把草早就吃光了!”

县官问:“可是牛呢?”

画家说:“牛走啦!草都吃光了,牛还留在这里干什么呀?”

故弄玄虚的奥秘就是利用对方预期转化的心理,不是不给人一种双重转化,而是相反,故意给他一个没有转化的谜底,让他期待对转的心理落空,恢复到常态。

画家正是运用这种招数,使县官的心理预期产生落空,既讽刺了县官的贪婪本性,也产生了幽默效果。

幽默通常总有个落差,总是让人们领悟到与原来期待不同的东西。笑是在期待后产生的。久而久之,一旦产生幽默的情景,人们期待十分出乎意料的谜底,这就形成了一种心理习惯,心理学把这叫作“心理定式”。

这是幽默的正格,但是幽默不拘一格,像任何其他事物,有正格意味必有破格,有预期的失落,必有预期失落的失落,故弄玄虚就属于这种破格。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习惯于每天早上吃一个土豆,有一天,他把土豆放在餐厅的壁炉上热一热,可转眼间却不翼而飞了。他不知道是谁拿走了。

于是,他大声叫喊起来:“我的上帝,是谁吃了我的土豆,请告诉我,是谁吃了我放在壁炉上的土豆!”

用人听到叫喊声,匆匆赶来,说:“不是我。”

“那就太好了!”

“先生为什么这样说?”佣人问。

“因为我在土豆上放了砒霜,想用它毒老鼠。”

“啊!我中毒了!”

拉封丹笑了:“放心吧,我不过是想让你说真话罢了。”

这里,拉封丹用的正是故弄玄虚的方法,从心理预期来说是双重的失落。第一次是仆人说自己没有吃,而拉封丹说太好了,仆人有轻松的预期,结果却转化为非常严重的后果;接着又来了一个对转,预期的危险完全消失。这是双料的故作玄虚幽默。

故作玄虚的幽默构成,主要有两个环节:

首先,构成一个玄虚的,不存在的悬念,这个悬念可能看起来是非常可怕,后果严重,但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大害处的,表面上的荒谬性与实际上的无害性之间的反差越大,喜剧性越强;

其次,为玄虚的悬念寻找巧妙的歪曲的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讲,寻求歪解比构成悬念更能显示出作者的智慧和情趣。

延伸阅读

有一天,小章发现路上开了一间新书店,就走了进去。一进门,发现屋子里面黑乎乎的,没有一个人。

喊老板,但没人回答,小章就自己翻书看。一会儿,他决定买一本叫《不可思议》的书,又大声喊了老板。

这次从书店后面出来一个眼神空洞的老头儿。小章问多少钱,他说35元,他的声音也怪怪的。小章掏了掏口袋发现只有32元,就对他说“抱歉,我只有这么多。”

他说:“那就算你32块吧!”但是他又接着说道(声音低低的):“你回家后绝对不可以翻开最后一页,不然会……嘿嘿嘿嘿……”他的笑声阴森森的。

小章赶紧抱着书跑了出去,回到家后把书放在书桌上,晚上睡觉时忘了关窗,风从外面吹了进来,把书吹到了最后一页!他突然醒来,发现书已翻到最后一页,非常惊慌,马上迅速地把书合起来。

但是老是睡不着了,因为他非常好奇,最后一页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最后忍不住翻开书,却发生了一件非常恐怖的事!他看到书上写着——原价25元。这还不是最恐怖的,最恐怖的是下面还写着——特价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