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一步步提升产品质量(1 / 1)

高效管理 陈瑶 9700 字 1个月前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企业全面提升产品的质量,一般通过4个步骤:了解顾客需求、预防产品出现瑕疵、尽快找出瑕疵以及协调合作有效地解决问题。

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工业革命之前,产品质量还都是由工匠各自负责。销售一堆破铜烂铁似的产品给王公贵族,很快就会受到严酷的惩罚。质量不良的代价往往是一趟地牢之旅,因此工人不得不揣摩买者的需求,尽力满足。然而当时所谓质量高低的判断是绝对主观的,因此工人们更加兢兢业业。

当人们知道订购和某物完全相同的产品时,顾客需求才步入可客观比较的阶段,工人们也才有工作的标准。然而此时决定哪些特质特别重要,就显得迫不及待。因为对一个想拥有和国王一模一样鞋子的贵族而言。要是他双脚尺寸两倍于国王,显然“一模一样”的诉求中不包括“尺寸”这项产品特质。

当惠特尼实现了大量生产和可互换零件两项概念时,顾客需求的衡量更具客观性了。惠特尼要求工人根据事先说明的条件,各自生产某单一部分。这样的制造程序也提升了生产效率,并且证明品质的确可供衡量,而零件也可供互换。

惠特尼式来复枪,就是由各个可通用的零件组合而成,这项进步使得战场武器调配更加灵活。假设两只来复枪受损零件不同,则可将彼此仍良好的零件重新配组成一只可供使用的武器。由此而诞生一项新的顾客需求:零件必须可以互换。

大量生产使零件制造过程更具有效率,同时大量生产也拉开顾客和制造者之间的距离,因此顾客需求是否已经满足,更加难以判断。

现在,消费者对品质和可靠度的要求程度与其所付出之金额成正比。购买一部林肯汽车,他们要求的是林肯级的品质和可靠度:不要听到行驶中的轧轧声、更不期望行驶5万公里后就要更换引擎。如果是购置福特汽车,期望又有所不同,微响的轧轧声可以忍受,只要不至于在保修刚满的时候,车子就支离破碎就行了。

林肯汽车的零件通常比较精致而昂贵,而福特汽车零件的瑕疵容忍度就宽松多了,但必要的需求还是必须符合。两者间的差别在于废料、重制:或是顾客抱怨的多寡而已。消费者究竟购买哪种产品,常视严密的品质和合理价格之间的消长而定。

1.如何了解顾客需求

究竟哪些人是你的顾客?男人?女人?成人?青少年?群体不同,需求也不同。如穷人通常比富人更在意价格高低,而成人购物也比青春族更注意实用性。

决定投入一项新产品市场前,公司行销部门都会进行各种调查研究。根据这些调查结果,行销人员才能设定销售对象。

另外还须进一步研究,是否其他公司也在销售类似产品?假设竞争对手已在市场抢得一席,则公司行销发展计划必须保证能吸引顾客,使其远离竞争者。理想的行销调查,同时也透露顾客期望的产品年限和可容忍的产品缺陷程度等信息。

美国加州某建筑商完全忽视行销调查的价值,自认自己最了解当地的需求,结果造出来的房子虽然坚固实用,外形却落伍而单调,公司最终导致破产。

遭遇相似问题的珠宝商,采取不同反应而得以生存。起初珠宝商自忖顾客一定拒购带有小瑕疵的切割宝石,因此试图通过磨光技术来掩饰视觉上的缺陷。然而事后珠宝商还是决定进行试验,提供磨光和未经磨光的产品,由一群具有购买潜力的顾客选择,结果中选的珠宝都是未磨光的。

顾客并不在意无关紧要的视觉瑕疵,反而是对会被磨光技术所损伤的切割精锐度相当在乎。幸好进行这场测验,珠宝商得以省下磨光的费用,降低了制造成本;而顾客也得以获得心中期望的切割精锐宝石。

顾客需求最常被提及的是可靠度。以技术观点来解决,可靠度是指在特定环境和时期之内,产品根据预期状况而运转的概率。对大多数人而言,可靠度即等于品质。没有一位消费者预期保修期期满,产品就自行瓦解,他们期望产品能永远持续发挥功能。

消费者不希望由于他人工作草率,而导致自己的不方便。即使免费修理,消费者也视为麻烦事。价值菲薄的产品,消费者仅会一掷了事,只是埋怨常存于心,再不会购买相同产品,而公司永远无法得知顾客为什么不满。

品质发展初期,注意力集中于可以在制程中或结束时衡量的品质特性。即使有产品功能测试,也是快速草率,而且是在工厂的环境下,进行短时间的测试而已。目的在于决定产品的寿命长短,但这种测试忽视了产品将被实际使用的环境条件。结果,顾客指责交相而来,公司却茫然不解。

随着国内消费市场的日益成熟,产品寿命和外在环境的测试益显重要。这种重视可靠度的观念,也逐渐渗入消费者市场。现在,除非产品坚固耐用,否则消费者就认为不可靠。

多年来,可靠度的评估一直是凭主观分辨,如今质检工程师增添了一项客观的认定标准——概率。

概率可以计算出某事发生的可能性;概率概念促成拉斯维加斯赌场日进斗金。概率理论的进步,大部分得助于赌徒为取胜利所做的研究,因为扑克牌赌棍发现倘若你知道如何计算各种花色牌出现的概率,要比光凭直觉的生手多出几分胜算。

除非硬币本身材质不匀,否则投掷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50%,玩掷骰子,六点出现的概率为1/6,除非骰子被动了手脚。

如果拥有一台电视机,想要计算出它可能送修的概率,过程比上述所言复杂数倍。

失败概率的高低,视下列因素而定:

——产品的复杂程度。

——零配件的材质。

——环境状况。

——所受压力。

复杂的产品比简单的产品更易损坏,如电视机比铁锤更易损坏。假设电视内每一个重要零件在保证期内的失败率都是0.1%。这似乎已做到对消费者的保护,足以杜绝消费者抱怨。然而假设其中须装置50个相同零件,而任何一个零件的不良都足以导致电视失去功能,这时失败率即提高至5%。销售1000台电视,退回1台,公司尚能幸存;销售20台退回l台,退货的重创足以加速公司灭亡。

产品复杂性的考虑之外,零配件使用材质的既存差异性也须列入参考。如金属材质要比一般塑胶坚固耐用而减低失败率。

时至今日,环境状况的变化仍常被许多企业所忽视。设计工程师应该考虑:过高或过低的湿度、极端的温度、不正常的大气压会对产品造成什么影响?或是将产品暴置于潮湿、污浊空气、阳光、电磁场中,产品又将发生怎样变化?上述危险状况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交互发生,不得不警惕。

很多个人电脑就曾因界面腐蚀而在一年内即告损坏,使用者不断费时费工地将电脑送往修理站,直到学会怎样清洁不洁的表面来克服问题。最后,制造商得知了这一信息,以抗腐蚀界丽的制造,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界面易损问题。

除此之外,制造商发现,必须将产品设计得足以承受不平常的压力。例如汽车刹车片因长期持续踩踏,会因过热而松软。缺少经验的驾驶员就算在滑下一大段长坡时,仍会持续踩踏刹车。假设生产的刹车片无法承受这种过度使用的压力,将会加多许多交通事故。

设计并测试一项产品时,研究重点必定要包括当顾客过度使用或不当使用时,产品将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所谓不当使用的压力,包括短间隔高频率使用,以及长时间的持续使用。

举例而言,公司将电脑使用负荷量设计成一天2小时,对大部分人而言这样的负荷量足够使用;然而总是会有人一天使用12小时,一年使用300天。像这样给予产品超负荷的使用者,如果产品不能承受而损坏,他们将是最严厉的抱怨者。

以前,法律规定的前提是:使用限制必须让消费者充分了解;而今已修订为:设计者应及早替产品做好准备。

2.如何提高产品可靠度

通过寿命保障和防止故障两大发展系统,可以增进产品的可靠度:

·寿命保障系统是依靠增加安全标准的容忍度,来降低失败的概率。如载重1吨是安全,就设计成可承受1.2吨的重量;原本可以持续5000日,就增加至6000日。

一家从事建筑和筑路机械设备的制造商,因能制造额外载重的车辆而闻名。他们的车辆几乎不曾出事。直到他们退出该行业10年后,依旧有许多该厂生产的工程车奔驰于建筑工地。

·所谓防止故障的观念源自于1950年化学石油工厂,这些工厂运用控制阀门来调节气体和**的流动,压缩机制造的气压控制阀门的开或关。设计师和启动工程师非常关心假使压缩机失去作用时,后果如何?阀门保持在怎样状况才是安全的?假设阀门关闭才安全,则当压缩机无法送气压时,将阀门设计成维持关闭的常态。反之阀门打开才安全,则维持打开的常态。

蒸气锅炉的气体控制阀门,正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紧急状况时,汽锅下的火焰已熄,而控制阀门开关的气压也失灵,此时如果让气体继续流入高热的汽锅中,将导致一场大爆炸。

可见阻绝气体正是安全措施,所以设计者将阀门设计成关闭状态。他们同时设计保证,当压缩机重新启动时,气体不会倒灌。

防止故障也可以通过多一份准备来完成:即在主要系统之外,再加设一份备用设备或工具。如利用液压刹车的汽车,可以添加一套钢缆刹车系统,当油压刹车失灵后,这套备用的钢缆系统即可派上用场。

当然寿命保障或防止故障两大系统都会增加成本,但却可以避免失败的发生。因为失败足以导致严重的后果。

设计中融入可靠度,只是第一步,进一步必须测试产品,以保证可靠度确实存在。

一家茶叶厂,一条新配方生产线,曾在秋冬两季从事测试,一切没有问题,直到第二年夏季,突然受到顾客交相指责说:茶的味道不对。调查后显示茶味道的改变,源自于茶包重量的差异。茶太多,味道太浓;太少,味道太淡。

由茶包重量的差异追踪到制茶过程,茶粉碎的情形。再由茶粉碎情形追踪到夏季的过高湿度,因而查出原因。公司不但重新配方,而且从此以后,湿度测验成为验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实地测试也越来越普遍,前导计划用来测试产品在某一限定地区的销售状况。这种小规模行销测试能协助产品开始全国销售前,确认影响重大的某些缺点。

举例而言,很多新口味啤酒在进行全国铺货前,会先选择几个城市试销。因为酿造厂在制造大量存货前,希望能先得到产品卖得掉的保证。

使用期限也是棘手问题之一,尤其是食品和化学产品,在销售前,即在店中架上放上一段时间,其中大部分在被使用前,又在消费者家中停留一阵。假设消费者认为可以维持数年不坏的产品,在一年内就失效,这个时候,制造商就有麻烦了。在产品销售到全国千千万万家庭时,制造商最好先有以上的心理准备。否则全面撤回产品的代价,将十分惨重。

加速期限测试包括将产品暴置于比平常更严苛的温湿度环境。经过完美设计的测试,6个月即可模拟出正常状况下2年的储存情形。

企业千万不要尝试去测验顾客的忠诚度,还是在投入生产之前,先详细规划,小心执行各项产品测试为要。

产品瑕疵预防

差异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两辆吉普车、克莱斯勒或劳斯莱斯的能够完全相同。差异是生活真相之一——由此也衍生出大部分的瑕疵与错误。

大量生产发展的初期,人们发现可替换零件只有部分相容,其他仍须重新修制。由此证明为可相互替换的零件设定出差异范围是有必要的,因而发展出产品规格容忍度的概念。

大部分制品的规格限制都包括上、下限。例如,某螺栓长度的规格限制,为下限154.8毫米、上限155.2毫米。只要长度规格于该区间之内,便是可接受的合格品,其他则为次品而必须返工或弃置。

当必须接受进一步修制的不良品数目过于庞大时,聪明的经理人员将重新检讨所订规格的内容。假设所谓的不良部分,既不会对生产造成伤害,也不致引起顾客抱怨,经理人员会着手修订规格内容。

差异的本质是什么呢?

——图2-5可以解释二种典型的差异。射击比赛中,如果成绩如图2-5a,代表射击正确但不精确。正确是因为射击弹着分布的中心点在红心之内,不精确是除了两发之外,其他全在红心之外。换句话说,过于分散。

——图2-5b代表不正确也不精确的成绩。不但分散且全落于靶的右侧。

52GAOXIAOGUANLI

——图2-5c为不正确但精确。虽然全没有射中靶,但却十分集中。

——图5-2d既正确又精确的成绩图,所有的射击集中落于红心范围内。

图2-5正确度与精确度

工厂内,差异分布状况也相类似,如果总是正确而不精确,则制造和产品规格的重新检讨势在必行,如果规格内容的变动,将导致生产困扰与顾客抱怨;则从改善制造上着手,包括更新设备、采用不同的原料或改变制程。

至于产品差异落在不正确但精确的范围,更换几项制程变数是必要的,如机器布置、速度、温度或压力等。

对付不正确又不精确的产品差异,上述两种解决方案须同时进行。

精确程度决定于散布范围的大小;正确程度则取决于散布范围的中心点和靶心的距离。可以做到其中一项、两项,或是两者都落空。

比如,做个普通烟灰缸,可以有相当宽松的精确度;但是如果要表演神枪手,射掉美女唇上的香烟,就需要很高的精确度。

究竟产品规格设定应多严格,影响重大。某科技公司一位工程师曾订购一个用来存放聚合物的小容器,他向供销人员说明用途,却忘了告诉对方直径16毫米的规格要求。3周后,该工程师收到一个与其提供草图的大小一模一样,尺寸差异远远大于16厘米而不超过图纸规格0.1毫米的产品。不用说,其价格远超出工程师的预估。

为了预防产品瑕疵的发生,必须先知道会发生的瑕疵是什么。

技术上而言,所谓瑕疵是指产品的某项特性无法符合设计书上的规范,不良品则指瑕疵在一项以上的零件或产品。

产品设计书上的规范内容,包括设定构成合格产品的原料类型和其他产品特性、产品功能等。

1.如何决定产品是否合格

如何决定产品是否合格?最终决策权其实还是掌握在顾客手上,因此产品设计书的规范条款应充分反应出顾客的需要。也就是当一项新产品或修正过的产品准备上市之前,必须仔细探查顾客将做出怎样的反应。

准备投入大量制造之前,样品应先经过公司各部门的评估;制造部门评估是否有能力制造、品管部评估是否有能力检验其品质、财务部评估是否资金充裕可供购买生产和检验工具,各区服务站评估是否有能力独当一面在当地维修。

有些例子甚至可借助朋友、亲戚或公司赞助的社团成员之力,测试样品的吸引力与耐久力,以作为投入生产制造前的参考。

评估的过程中,必须模拟出真实的市场情况,参与者应像一般顾客随意使用产品,误用滥用都无妨,绝不能小心翼翼,令归还的样品尘封未动。

产品因无法承受误用而导致的后果如何,应在上市前及早发觉。误用情况包括顾客不看说明书而随意使用。

食物或饮料公司习惯以群体担任品尝员来测知新产品的口味,群体来源最多是社区、俱乐部等团体会员。

这些品尝员在提出意见后,公司会赋予适当的报酬,至于全面性的个人市调,则限制于一季或半年举行一次。因为个人接受市场调查时,总是私下猜测公司想要的信息,而不会表达自己真正的意见。

初步市场调查通过后,公司将进行下一步更正式的品尝测试,聘请专业的品尝家描述产品口味和设立各种具体的品味标准,以后的大量生产才可以根据这些品味标准来进行质量管制。在产品行将上市前,地区性的行销试卖可以协助再度确定产品规范是否合宜。

知道哪些特性能取悦顾客,而哪些不能时,再度回头检讨产品规范内容。如果决定予以调整,则必须再作测试,以保证所做的调整确实能更正产品缺点,终其目标就是要将产品设计得更安全、耐久、简单,而且足以吸引顾客兴趣,当然成本也须具竞争力。

产品规范内的品质特性包罗广泛,形成外观尺寸大小的产品特性,可以拥有较宽松规格接受度;但如果是功能相互配合的零件,则规格尺寸就必须严格控制。规格控制越严格,则制程成本越昂贵。

尺寸大小的规范比较干脆直接,关键在于设定的可接受度够不够实际。复杂的是设定原料的规格要求,因为原料本质的确难以掌握。必须确定原料能依据设定的功能发挥,同时又能承受顾客的误用或滥用。

使用度、耐久度和可靠度的规格设定更困难,很容易流于不够完备的缺失。不要将规格设定太宽松,以至于供应商只在意压低价格而忽略质量要求。

规范应该形成文字,这样才能使检验程序的施行争议减少。举例来说,想要严格控制包装的艺术风格,则厂商必须提供一份完整的样品给印刷厂,包括颜色色调等,然而如果忘记在检验栏中记下光源强度,则规范说明还是不够完全,因为在5000度光源之下所看的颜色和7000度光源下所见的大不相同。

不平衡的规格要求也应避免。设计师为了尽量接近某一规格,但又不能超过设定的规格,倾向于将目标值设定偏向一方。

例如,尺寸规格10.65毫米,+0.005毫米,-0.001毫米,这种规格设定即是不平衡设定。原本设计师是想要制造单位将目标值设于10.65毫米,拒绝低于10.64或高于10.70毫米的零件。如果机器的制造性能误差在0.003毫米,因为正常情况下,任何统计分布倾向常态分布,因此制造部门必定会将目标值调向10.67毫米以符合可接受的范围。

和规格要求相符合常会成为品质中最常被忽视的一面,一位小工厂的厂长竟然对提出抱怨的顾客说道:“零件规格不在规范之内又怎样呢?也不过相差0.001毫米罢了。”然而事实上该工厂制造的零件误差常在0.10毫米以上,这对顾客而言,根本无法使用。

设定规范的最好原则就是在不伤害顾客、不麻烦顾客的范围内,越宽松越好。然后努力符合规范要求。

各项重要瑕疵的检验就像是投保火险,任何人绝不会因为最近的一幢房子还没着火,就取消火险。

进行重要的瑕疵检验时,应运用随机取样法谨慎地一一检查。任何不符规范要求的产品都应列为次品。即使是只超出规定范围一点,也可能是质量事故的冰山一角。

只要一发现有某种严重的瑕疵,立刻采取更多样本以确定瑕疵发生的概率有多密集,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资料来决定原料的处置。

至于次要的品质特性只要将其归属于规范的附款中就可以了,因为它们几乎不会造成任何顾客的抱怨。只要在可行的范围内,在检验其他更多重要的品质特性时,顺便检验即可。虽然有时这些次要瑕疵是不容忽视的,但也不用太过吹毛求疵,否则过于挑剔常会造成一条顺利的生产线停工。

进行主要或关键的产品特性检验时,先要确定所作的测验都被正确地执行,而且测验用的设备都正常。

用来测试的检验设备应该每天检查一次,每发现一次产品瑕疵时,都要对测试设备再检查一次。检查的标准衡量仪也应时时和主标准仪比较校正。

将衡量尺寸大小的仪器定时比较校正,其他测量仪器也应时时检查校正。之后还必须将校正的结果记录下来。大部分测量仪器,包括温度计、压力计、定时计等,会因使用时间的长久而逐渐失去精确度,因此必须排定时间表来重新检验其刻度。

新购的电子测量设备应该比旧式机械测量设备来得精确,但也别太过高枕无忧,每次使用之前,都要再检查一次准确和精密性,比较保险。

2.产品品质测量的属性和数据

测试设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来衡量程度多寡,一类则是用来测量属性好坏。

·衡量程度多寡的仪器,提供的信息形式是数字化的数据,它们可以提供度数、尺寸数、重量数、每平方毫米的克数或其他任何衡量单位。尽可能将品质特性的衡量数据化,以便得知好,有多好;坏,是多坏。

·属性的测量则只能判定好坏,而不能判定多好或多坏。属性测量设备通常只有合格、不合格两种刻度,或许合格代表的是尺寸太小,而不合格代表的则是尺寸过大。这种衡量方式比起数据化测量,花费的时间较少,检验速度也可以加快许多,然而所提供的判断信息却不如数据化测量设备充足完整。

选择测验方式和设备,各公司都拥有完全自主的弹性,往后产品的好坏关键就在此一举,不得不慎重选择。而无论作何选择,设备的精密和正确度都应小心维护。由于刻度的模糊或失灵,而退回一批合格的原料,会影响企业声誉;要是让一批不合格产品出口的话,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尽快找出瑕疵

富兰克林曾说过:“小疏忽将衍生大灾难……少一根钉子,掉了马蹄铁;掉了马蹄铁,跌了马匹;跌了马匹,伤了骑马者。”

为什么马蹄铁会少了一只铁钉呢?是不是供应商送的货根本不足?这是供应商第一次不可靠的表现吗?

因为品质不良而退过货吗?或是数量短缺时,是否在物料检验单上特别注记过呢?

该供应商是唯一的钉子供应来源吗?还有其他供应商吗?

选择该供应商的原因是基于价格考虑,还是他和铁匠之间的亲戚关系?

错误根本在铁匠身上?他为了急于赶工而忽视少根铁钉的可能后果?

骑师是否在上马前,做过验收工作呢?

铁钉供应商是否有产品诉讼责任呢?

富兰克林所叙述的问题,事实上可在上述一连串的环节中的任一点予以解决,但却没有以致小疏忽造成了大灾难。

1.找出瑕疵的阶段

找出瑕疵的工作应在下列五大阶段中进行:

——设计阶段。

——供应商的机器设备上,即供应商的制造过程。

——验收阶段。

——投入生产中和生产后阶段。

——顾客使用时。

·设计阶段

抓出问题的最佳时机是在设计阶段,如果产品本身的设计漏洞百出,再好的供应商、生产制造和检验人员也回天乏术。在设计蓝图已送达制造部门:指派其开始批量生产之前,品质小组和量产前测试正是探掘设计上瑕疵的最佳工具。

·供应商的制造过程

探掘瑕疵的第二大好时机,是产品离开供应商之前。因为在这个阶段探出次品的话,企业就不必多花工夫归类次品、重制故障品或丢弃根本无法修理的废品。企业也无须证明错在谁,也不必为这些丢弃品、退货或折让价格烦心,更不必和供应商不断来回协商、浪费唇舌。问题将都属于供应商,与企业不相干。

当有些瑕疵已经事先设想到,或是准备引进新产品时,有远见的厂商都会先派出代表进驻供应商的工厂。这样的话,如果是供应商对规格有所疑惑时,公司代表可以马上解释清楚。当一有疑问产生时,马上澄清规格要求是保障质量的第一步。如果任由供应商自行阐释,直到送来数批不合格的产品后,可能才能找出症结予以更正,徒耗人力与时间。

当然在正常的作业过程中,派人长期进驻供应商工厂的举动是不必要的,一旦有问题产生,则一定要火速派人过去,确保供应商的问题就留在供应商厂内,千万别变成是自己的。

直接入仓和即时供应的供应商控制系统能保证供应商的质量水准,因为在签订这类合约之前,厂商必须全面彻底审查供应商的一切。

这类审查不但耗时而且昂贵,同时也缩减了合格供应商的数目。然而,结果会是厂商得到质量最优良的零配件供应,而不是最便宜的。

最好的供应商是那些使公司付出的每一分钱,都能得到最大的回馈。

·收货检验

收货检验是审查供应商的第二站。在这里,正确的取样方法、测试和供应商的沟通管道,这三者是品质的把关将军。

当引进的是新产品时,更要确定供应商和厂商内部检验人员所运用的测试种类、程序以及测试设备一律相同。

同时所有工作细节也应由双方派出的实验和检验人员来共同执行,宁愿在批量生产前为实验或检验程序而争执,也不愿在货物被退后,再来争吵谁是谁非。

如果要求供应商和厂商使用的设备相同,简直是强人所难,那么不妨以轮流竞赛的测试方法来替代。所谓轮流竞赛的测试就是选定某特定的零件或产品;双方各自进行测试结果,列出买卖双方测试结果不一致的项目。

如果两者的答案相差悬殊,则代表某方设备的“正确性”受到挑战,如果某方的测试结果比另一方更加分散,则代表该方设备的“精确度”有瑕疵,这些差异都应在采购过程中尽早更正。越早找出问题,则所付出的修正成本越低。

·生产阶段

当供应商提供的原料为零瑕疵时,生产上的问题将大幅锐减,但却不是全部消除。有时候制图或产品规格说明也无法筛除掉那些会引致麻烦的原料,尤其是要求高品质时。

20世纪70年代一家大的制罐厂就发生了以上的难题,一些铝圈交货时已通过所有的验货测试,但这类金属却无法制成品质上乘的罐子。结果使得供应商和制罐厂都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有些生产工人极易在一发现操作受阻碍时,就拒绝使用该批原料。大部分的案例中,发现错在生产工人本身,因为那些经验丰富又有耐性的生产工人在使用该批原料,都没有遭遇困难;当然也有些案例中,无关机器或生产工人,原料就是无法顺利使用。

最后,该厂的冶金专家针对有问题的原料进行测试,一旦被检举为有问题的原料,就将它送往另一部机器试作,如果仍是残留超废料,他们就和供应商共同合作找出症结所在。通过和供应商之间信息的往来,冶金专家最后终于发展出一套可以筛选出有问题铝片的测试系统。

如果另有替代方案,绝对不可以用生产线作为筛选进用原料的工具,因为工资、残料、再制以及和供应商协商的成本费用实在太高了。为了退回不合格原料而停机所消耗的成本代价也太昂贵。

·顾客使用时

如果供应商沦入低劣品质级,收货检验应该查出;如果收货检验无法尽到淘汰不合格原料的功能,则生产线应可马上感应出;如果生产线没有及时感应出,继续将其制成次等的完成品,则成品检验应可测知并予淘汰;如果连最后的检验都没有尽到把关责任,而让品质粗劣的产品流出,结果只有让顾客了解产品的粗劣了。

而让顾客发现产品缺点的厂商,将遭遇下列一连串的麻烦:

——没有几个顾客会默默地承受。他们或许不会向厂商抱怨,却会对好朋友投诉,然后他们以及他们的朋友都会停止使用该产品。

——握在顾客手中的瑕疵品,常会成为一连串产品责任诉讼的导火线。

——回收产品的损失,数百倍于在瑕疵品落入顾客手中前即予修正的成本花费。

总之,越快发现瑕疵之所在,并予以更正,所花的成本越低廉。批量生产前测试所探知的瑕疵只是一项有点麻烦的事而已,但在产品责任诉讼得到证实的话,那可就是一场大事故。

谚语说:“即时缝一针,省掉以后九针”,对于企业来说:即时的一项更正行动,省掉厂商、消费者双方的麻烦。

产品不良引发的质量事故中,坐收渔翁之利的唯有专打产品责任诉讼的律师。

2.瑕疵检验法

歌德在“浮士德”这本书中写道:“人的一生,总是不断和错误斗争。”现代人在工作岗位上一定更是努力奋斗,因为工作现场中总是错误不断。

·由谁负责

应该由谁负责找出错误呢?

——现场作业员?

——质管工程师?

——质管检验员?

——专业实验室人员?

——自动测试设备?

——全体测试?

·现场作业员

现场作业员自行检查自己的工作已成为现代管理风潮。这种自我检验的主要好处是作业员与问题点最直接,当他们一发现错误时,马上就可以采取更正行动,例如,作业员可以改善操作工具或仪器,或改变目标,或磨利工具,或立即寻求帮助,总之他们可以立即有所反应。

根据许多案例显示,作业员最知道什么原因导致问题的发生,他们会记起当某种工具开始发轧轧声后,或是某批新原料送进后,或是某项制作程序变动后,瑕疵就开始出现了。导致问题发生的事件以及瑕疵被确认之后,两者时间差距其实是很短暂的。

当生产管理的态度倾向品质和数量并重时,则自我检验工作显得有效得多。大部分生产主管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却没几位能够坚持执行。每当进度落后或是升迁哪位部属时,质量和数量孰重孰轻,马上可在其决策中表露无遗了。

那些只是重视生产数量而忽视质量的主管人,不适合负责检验的职责。

·质量稽核员

即使在完全理想的运作状况下,仍然必须有人负责证实整个生产系统正在循序渐进中,该功能执行者最适当人选是独立的质量管制稽核员。稽核员负责验证作业员在进行生产或检查产品时,是否完全依照正确的程序运作。稽核员进行稽核工作时,可以抽检部分的零配件或原料,但其主要职责还是在确保整体系统的运作正常。

自我检验工作推行成效良好的工厂,所需的稽核员数目不必太多,可以少于尚未推行自我检验工厂所需的检验员数目。

·质量管制检验员

质管检验员负责依据产品规范来检验产品。他们大多会定期取样检验,一旦发现生产过程脱轨,立即关闭生产线。

现场作业员尚未具备技术和权利去执行自我检验时,质管检验员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质量保姆。

·专业实验室人员

使用特殊的技巧、设备或化学物质时,实验室就有必要设立。例如大部分炼油厂一定会设立一座化学和检验实验室,化学分析工作必由化工技师负责,物理分析工作则由物理技师负责。

某电子公司使用特殊的实验室,进行循环测试,该实验室内包括冲撞、震动和其他环境状况的模拟。比如,温度循环测试就是用来评估产品在高低温度间的反应如何。一周循环包括从低温零下20℃,维持一定时间之后,再慢慢加温至常温。测试中,这样的温度变化可能来回重复好几回。然后再进行功能测试,以确定产品是否在温度循环测试中毁损。

·自动测试设备

发展出自动测试设备的目的,是要接替很多目前由作业员或检验员手工操作的各项功能。虽然自动测试设备成本相当昂贵,但在大量生产的情况下,却使效率提升数倍;加快了检验速度,又减低检验成本。这样就使一些公司具有充分的能力,针对一些产品的关键特性,进行百分之百的测试。

很多啤酒厂就运用自动测试设备,来确保每罐啤酒的数量都很平均,否则装太多酒浪费资源,装太少又有欺骗顾客之嫌。

有时自动测试设备不但能确认瑕疵,还能予以更正,更复杂的机器尚能提供测试过程中,所收集的统计分析资料,这可以节省掉不少人工资料收集、分析、制表的时间。然而企业在选购测试系统时,一定要选择能够提供及时资料者,因为很多系统收集的资料落后生产过程数小时。然而过时的信息,价值已大打折扣。

自动测试设备采用后,不能就此废除传统的测试。因为有时自动设备也会发生偏差、卡住或刻度磨损。因此为避免大量不合格的产品在不知不觉中出炉甚至上市,定期进行传统测试还是非常必要的。

·全体测试

日本的许多企业公司为确保质量,运用了现场作业员测试、质管测试、特殊实验室设备、自动测试和最重要的——全体测试。

所谓全体测试,就是将所有的员工都划入质管的作业范围内。只要任何一个人,包括作业员、检验员、经理或是职员,发现输入待处理的原料不合质量要求,即可马上关闭生产线,当然这项职责是不可轻率行使。

3.影响测量结果的变数

有时,管理层会低估检验程序的复杂度。举例而言,制造直径25毫米的500毫米长圆棍,必须测量是否从头到尾直径都一致,需要在那几个点测量?测量点不同,直径也会不同,即使是同一点,旋转45°量出的直径也有差异,没有任何一根圆棍是完全浑圆的。

很多厂商即要求检验员测量时,次数增加,如果任何数据超过公差范围,即予退回。

想要取得“正确”的数据的确不是容易的事,影响测量结果的变数,

包括下列各项:

——测量工具

——被测物的本质

——测量员

——环境

——选取的样本

·测量工具

最完美无缺的测量工具,直至目前尚未问世;每一度量工具都有其正确度和精密度的限制。但无论如何,一定要确保使用的测量设备能符合所需。

举例而言,木匠要求的测量精密度是5毫米,所以使用金属材质的测量尺即可,至于机械师则要求0.01毫米的精密度,因此他须使用较精密的测量工具。

·被测物的本质

被测物也是重要的变数之一,例如,想要正确地测量易挤压物质,如橡胶类,就比较困难。即使是材料较坚硬的被测物,测量的正确性也要靠仪器真正放置的地方而定。事情的复杂在于你绝不可能将测量器放置于相同的位置一次以上,总是稍有变动。基于此,当运用极敏感的仪器来测量时,几乎无法取得重复相同的读数,因为每次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

·测量员

运用复杂的仪器时,负责安装仪器和操作衡量的测量员是另一变数。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一致的灵敏、洞察力、意识、经验、理解力或动机。实验室中的测试,样样事项都在严密的控制之下,却常因为操作人员的不同,而显示出有相当程度差异的结果。

·环境

测试时的环境条件也非常重要,几乎所有的产品都会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膨胀或收缩。精确的测量,包括那些刻有度量刻度的仪器,使用时都必须将环境条件调整至事先设定的规定内。

环境条件的限制包括温湿度、大气压力和空气成分。温度的改变将造成零件或仪器的延展或收缩,过高的湿度则会造成腐蚀作用。大气压力会影响灵敏的压力测量器,而空气成分不当则会损伤精密测量仪器的移动零件,甚至会造成腐蚀。

·选取的样本

为了控制制程的进展,必须正确地测量成本,同时也必须选取足以代表制程状况的样本。

炼油厂中,取样的工作通常由资深作业员负责,取出后则直接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以了解作业单位是否顺利运作中。

没有经验的生产人员,选取样本时,通常直接将容器接入出油口,然后打开阀门,结果上次取样的物质仍留存于油管中,流入了容器内。

正确的方法是,先将油管内残存的物质彻底冲洗干净,然后才开始这次的取样工作。

有时会发生作业员和实验室人员意见相冲突的状况,作业员明明确知制程运作顺利,但实验结果又让实验室人员得到样本已脱离规范要求的结论。其实双方都是正确的,因为问题出在所取的样本本身。

如果所取样本本身有问题,则无论测量工作多精确都无济于事。

取自储存油槽的样本,又引发另一种问题:油槽内的油品,因为比重不同,会形成多层的内容,成分常不一致。

为了这项可能性的发生概率,炼油厂每个油槽采出三份样本,一份来自顶端,一份抽自中间,一份则取自底部。然后根据这三份样本进行分析,以测知油槽内的油质是否分层而不一致了。如果三份样本测验结果相差太多,则可确定油质已分层沉淀了,则每次取样时,一定要将油槽充分混淆均匀后,才可进行。

制造固态的零配件、产品时,和油槽对等的单位名词是“批次”。换句话说,一批次即是某一单元的生产量,通常指的是一班次或一天的生产量,或是生产线启动生产这类产品到停止,改生产其他产品之间的生产量。尤其是小批量生产,为期短暂的生产线常是普遍的。

同样,当生产作业运行不当时,固态产品的一批次中也会产生分层现象,也就是产品质量相互不一致。

4.制作程序完全上轨道吗

质管术语中最常用的两个名词是“控制中”和“超出控制外”,如果运作都很顺利的话,即称一切在“控制中”,反之,即称为“超出控制外”。

当作业过程在控制中时,产品的质量一定,几乎无差异存在,然而当作业脱出控制之外时,即有一堆的不合格产品散布在任一批次当中。

取样可以协助预估某批次的质量平均水准。样本数越多,则计算出来的平均值越和真实数字接近——但前提是该批次制造时,制程状况完全在控制中。

很多取样设计系统中,即事先假设制程全在控制中,然而事实上,这却不是一个好假设,“制程”正像是好动的2岁小孩,除非付出特别的努力,使之维持在预定的状况,否则时时脱轨实属常事。

超出控制之外的批次,其中总是含有瑕疵品,导因多半可循线查出。同一批次中就是某一段的产品特别与众不同,唯一评估这些超出控制外批次的产品价值的方法,就是一一仔细测量。

5.制作程序的评价

检验出缺点这不是一项简单的过程,必须先做对下列三件事:

·选取好的样本。

·正确地测量。

·了解样本或测量方式都有其受限之处。

缺乏对上述的完全了解,可能导出错误的结论,而采取错误的行动。

如果所有生产、检验等作业系统都在控制中,则不要做任何改变,很多控制中的作业,即因作业员任意给予不必要的变动而发生脱轨现象。反之,当作业系统超出控制之外时,不要妄想问题会自行消失,只要一有怀疑,应先找出正确的答案,才付诸行动。

老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遵循这句格言:“不要只是坐着,做些事。”其隐含的哲学是:只要所做的改变够多的话,总会瞎猫碰到死耗子。

现在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系统化并且有效多了。直到决定何去何从后,我们才会开始朝目标前进。

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预防问题发生。

——确认问题类型。

——解决问题。

为什么将预防问题置于首位?因为一旦这个步骤确实执行且得到百分之百的成效后,其他两个步骤都可略去。

预防问题发生的最佳时机是正式投入生产之前。在设计或开模阶段发现的瑕疵,修正成本比较低。因为既不需要停顿生产线的进行,废弃的次品数量很少,投入的原料、零件等也相对少得多。

协调合作有效地解决问题

所谓“协调”是指一个系统中各个不同的部分相互和谐地运作。运用在企业界则是指让我们停止相互扯后腿,一起来把工作完成。

现实生活中,企业的每个成员,无论直接或间接都对该企业产品的品质具有影响力。如果不是每个人都兢兢业业的工作,组织对自己产品的质量就没有信心。

协调是绝对必要的。如果将质量列为是每个人的共同责任,而不指派专人负责掌握的话,就会出现危机。如果每个部门都想反正有别人盯着质量,那么一些关键性的事项反而会被忽视。

有些企业,以举行董事长幕僚会议的方式来进行协调:即老板做出决定后,幕僚人员一致点头,“是!董事长”,然后协调完毕。这样的形式主义协调,不是真正的协调。

正式组织中,所谓的协调是指会影响其他部门的事件,都应告知部门主管,然后主管间相互传送信息——或由秘书相互传达彼此的意见,再将结论送至最适当的执行人。

不太正式的组织,超越组织层级结构,以一种较自由轻松的方式交换信息。向上、向下或横向沟通、只要不滥用皆可。除非问题真的对董事长和职员双方都非常重要,否则董事长多半不愿与第一线的人员讨论一些芝麻绿豆的琐事。

成功控制产品品质的关键,不在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的沟通,而是取决于组织的协调工作是否恰当。高阶管理应事先勾勒出他们想要的协调模式,然后确保这套模式运作。

协调程度取决于产品的使用方法和复杂程度。最需要协调的危险时机,是制造的产品属于新发明、非常复杂,而又需要高度技巧时。

当引进一项新产品或新模具时,密切的协调也是必要的。当然碰到这些案例时,也可假设控制品质其实无须付出特别的努力,不过背后要付出昂贵的代价。

产品对任何人而言都是简易而熟悉时,则协调密度可以减缓。如塑料杯的制造,看起来是如此简单,不过还是要小心,别太大意而制造锐利的边缘或不稳定的化学物质。况且,内部疏忽造成的废料或再制费用也常会蚕食掉利润。

最有效率的协调,是将不同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此时整体发挥的威力远胜于各部门单打独斗后的成果总和。废料、再制、顾客抱怨或产品回收的概率都会大幅度锐减,其成就是那些不力行协调的企业所望尘莫及。

不管多复杂多新颖的产品,其协调工作都可由质管小组来完成,而协调工作是否顺利,正是产品是否成功的关键。

精心设计组织的质管小组,可淋漓尽致地发挥下列功能:

——预设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确认目前已存在的问题。

——协调彼此的解决方案。

质管小组的成员必须相当确定,所属部门都全力投注于质量问题的预防。同时自己更是质量的拥护者,四处搜寻品质危机和弱点。

理想状况下,质管小组应可在新产品设计阶段即设想到未来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他们越早提出问题之所在,则其造成的损害成本即越少。就如很多股票顾问所言:“早一点儿接受亏损的事实,则拥有更多周转的余额。”

质管小组是由各种专家组合而成,他们可以共同确认出个人无法确认的问题。若有差错,质管小组的协调行动也可减少各部门彼此的埋怨。

质管小组成员应包含下列各部门的主管:

——质管。

——行销。

——财务。

——设计。

——制造。

——采购。

——各地服务站。

——包装和运输。

质检部门提供的技术包括质量评估、质量资料分析、确认制程能力、设定产品规范、书面程序、实验设计及统计研究。总而言之,质量即是他们的生命。

行销部门提供的技术,则包括确认顾客的需要、针对新产品的设计提出建议、进行行销观察、行销预测及定价。他们同时能扼要简述潜在客户的类型,并能明确指出对这些顾客而言,产品最为重要的特性。行销人员和顾客最为接近,如果时机适合推出新产品,则行销人员最先得知。同时如果旧产品出现任何缺点的话,他们也是首先从顾客身上取得回馈的人。

财务和会计部门则让质管小组能追踪资金的来源与用途。在全心投入新产品制造前,他们必预先计算设计、生产机器、原料、人员、训练、设备、测试机器和包装的成本预估。同时也必须取得废料、再制、保证期和地区服务的预估状况,以计算出可能发生的成本。

设计部门则是行销部门和制造部门之间的桥梁,他们负责将行销部门的梦想转换成实际的构图和规格,以提供生产部门制造。构图中应标明特殊的材质、尺寸、误差值和应发挥的功能。同时针对那些引起危险或不安全的产品特性予以凸显。另外还要圈出会使产品完全失去功能的主要瑕疵,以提醒制造人员特别注意。

制造部门则应在质管小组中,仔细分析现存机器和设备的优缺点,以及制程能力的极限。否则设计人员很可能设定出制造人员根本无法符合的误差容忍值。

制造部门也可根据以往的经验,提供曾发生问题的原材料及供应商资料。这些资料对问题的预防有的有用,有的则一定要等完成品检验阶段才能探掘出。

采购部门主管则一定拥有合格供应商的名单,同时他也将会是第一个知道供应商不稳的消息。

地区服务站的总负责人,是各地区状况的消息汇总中心,虽然这消息是和目前流通的产品有关,但也可以用在和它使用相同原料、零配件的新产品上。

包装和运输部门的主管必将熟知保护产品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最佳的包装材料、最适当的运输路线和最适宜的容器等。

虽然质管小组成员必须来自公司各主要部门的主管代表,却不需要总裁的参与。因为质管小组要发挥最大功能,前提是成员各种意见能够自由地表达,如果是老板在场,恐怕有所顾忌。这个小组的组成要老板的绝对支持,却不需要他的出席。

同时小组成员最好是各部门的主管。然而,有时请人替代却是无可避免。替代的人员参加会议时,须具备下列条件:

——能代表组织做出承诺的决定权。

——拥有与部门主管联络的优先权。

——并在会议前几日即收到议程表。

所有质管小组的成员或代表都必须取得代表组织提出承诺的授权,如果替代人员同意的任何集体行动,最后都遭其主管否决的话,则派出这位替代出席者,不过是浪费其他成员的时间罢了。因此,拒绝授权的经理人员,千万别派他人替代出席。

主管的代表人员必须拥有和部门主管咨商的优先权,因为总会有些棘手的决定,即使是最佳的代表人员也必须事先与部门主管商量后,才能定下承诺。

质管小组会议应事先规划撰写议程表,而每位出席者都应在会议前几天就收到议程表,包括替代人员。没有议程的会议将造成出席者漫天空谈,而事先对议题没有充分准备的出席者也总是拒绝签订承诺。

品质小组应多久开一次会呢?决策权掌握在最高层管理者手中,决策依据在于品质小组的开会频率是否已达到下列功能:

——生产启动之后,能将废料和再制水准保持在可接受的程度内。——生产排程完全依照预定的计划在运行。

——符合预定的交货日期。

——顾客退货和抱怨几乎缩减至零。

——产品责任的申诉几乎不存在。

针对新产品而言,计划中的每一阶段都要举行数次会议,从行销预测阶段直到产品上市为止。

在量产前即予以更正的问题,可避免其扩大后,导致严重品质危机。

有时,也会有压力产生,例如,厂商希望新产品比其他竞争者更早上市。当然这是一个好目标,却不是贩售劣质产品的好理由。让不成熟产品进入市场的结果,不但会失去顾客的惠顾,甚至会牺牲掉整个企业的未来。

为了确保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投入,质管小组每开完一次会,都应主动呈报该次会议结论报告,报告以一页为最适当,并在报告中标明各计划专案大纲、负责人和期限。同时应将副本分送小组每个成员,以提醒记住大家的协议。最后随时都应将消息呈报高层管理者,否则不知道内情的管理者,很难对质管小组鼎力支持。

质管小组的组成增进企业内的协调与沟通。其中增添了不少公司关键人员的会面机会,由此公司可得到怎样的好处呢?想要减低90%的废料或再制费用吗?想要减少相当数量的顾客抱怨和退货吗?想要缩减甚至消除货品回收的概率吗?想要保护企业免于产品责任诉讼吗?那么开始改善企业内部协调不足的状况吧!协调能帮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而质管小组的召集正是企业协调工作的开始。

协调合作并不是不请自来,企业必须费心去张罗,高层管理者一样得付出心力。

高层管理者常给予各部门太多的独立权,却又不指示努力的方向,就在这种情况下,也阻碍了协调进行。

各个太过独立的部门,就好像邻居彼此老死不相往来。

例如,行销和销售员住在第一幢房子,当行销人员确知某项新产品广受需求时,他们将这条信息写在一张废纸上,然后折成纸飞机,射向第二幢房子——设计师之家。很幸运的,设计师看到并拾起。

但是,两大部门还是从未沟通,假设纸条上的信息不够清楚明白的话,设计家就自行推论,照自己的结论进行设计,因为和行销之家的人接触实在是太费事,他们自圆其说:“毕竟,行销人员对设计一窍不通,而且或许他们电话坏了,况且现在外面又下着大雨,谁想要淋湿呢?”

当设计师完成制图和产品规范后,他们如法炮制将产品蓝图射到制造工程师之家。

制造工程师一样在不和设计师、行销人员沟通的情形况下,闭门造车,开始分析设定工具和设备的规格。

生产计划一步一步走下去,历经财务、制造、检验、测试、包装和运输各幢屋子,最后到达顾客手上。令人吃惊的是,顾客大肆抨击,并纷纷拒购——这根本不是他们想要的。为什么?

行销部门的市场调研非常彻底,设计部门的制图和产品规格也符合行销部门的概念,制造工程师也是根据收到的资料来建议采用的工具和设备,财务部门确定所定的价格绝对具竞争力,制造部门的流程也符合设计蓝图,质管部门也确信绝无任何瑕疵品得以浑水摸鱼、轻率过关。

每个部门都坚守岗位,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那么唯一的问题就是出在他们彼此不相对面谈与沟通。

结果现在开始对谈了,只可惜出现的场面却是交相指责,怒目相对。

沟通和协调的最佳时机,不在产品上市之后,而是在一开始,在新产品的创意浮现阶段,即应开始沟通协调。同时参与人员还必须定时提出计划的进展书面报告。

某公司的制造部领班要求设计工程师协助,设计师也很合作,两人到工厂现场,并针对问题讨论。设计师发现制造设备根本无法制造出合格零件,他开始修正制造程序、放宽误差的容忍度、更改部分设计细节。他们两人当场达成协议,然而设计师并未在事后,将所做的修正改变写成文件,也就是零件制程是修正了,但蓝图、规格书仍旧保持原样。结果,最后一条组合线的领班发现有些零件根本无法相互组合,有些组合了也无法发挥产品功能。存货筛验报告显示,有些零件遵照蓝图规格上的旧方法制造,有些则依据现场修正方法来制造。

事件发生后,设计师被命令不准进入工厂,而现场领班则被限制不准和设计工程师谈话。然而这种摧毁沟通的做法,反而使公司大大受损。

预防这类问题再度发生的正确做法:告知每个人都有请求修正制程的权力,但要通过正式的更改管道,所有的修正结果应得到执行者的同意,并告知每位参与者。像这类事故经常发生,因此一定要确保沟通顺畅、协调良好,并最好让管理者和属下共同参与。

协调工作只有做与不做的选择,不做的后果是什么呢?

假设足球队中每个成员都不知道别人心里在想什么,假设上场的11个球员个个自命不凡,从未有团队意识,他们可能注意到信号员的指示吗?他们可能打败团结合作的对手吗?

在团队的运动中,几乎每个人都深知团队合作、协调和沟通的重要性。在商业社会中,这种警觉反而被抑制,各部门可能不知道其他部门在想什么,也很少被训练将自己视为团队中的一员,所以总是有那么多的产品回收或产品责任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