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人才的厚黑学(1 / 1)

商场制胜36金点子 陈瑶 1638 字 1个月前

对于人才,什么时候让他出来贡献其聪明才干,什么时候弃之不用,其中大有学问,是用人之术的关键。

如果在该取的时候舍了,不用其才,统御者自然会备感力量单薄,难成大业;如果在理当舍弃时却存妇人之仁,就会引火烧身,自取灭亡。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中国的历史上,能把“取”和“舍”结合得非常完美的,要算刘邦的相国萧何。萧何取用韩信即为典型一例——是萧何向刘邦极力荐举了韩信,并演出一幕“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戏来;同时,又是萧何设计,骗韩信钻入吕后的圈套,用几个宫女就把一代名将给杀了。

“楚汉相争”之初,汉王刘邦总是敌不过西楚霸王项羽,老是打败仗。萧何便献计,请他多方招揽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力量。这样,即使是项羽的降卒叛将,刘邦也照收不误,还四处搜罗天下贤才,如张良、陈平等人。

但是,刘邦一直担忧找不到一位好将才,这时萧何就向他推荐了韩信,并说他有大将之才。刘邦一听,也不怎么在意,就让这个曾受“**之辱”的小子当了一个小头目。满腹文韬武略的韩信原以为有萧何的举荐就会受到刘邦的重用,哪知刘邦根本瞧不起自己,当这么个小校尉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于是,他在夜里便一个人偷偷地骑着马逃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因为受到怠慢就负气潜逃的消息后,便顾不得告诉刘邦,一个人策马前去追赶韩信。月夜里,萧何一番穷追苦赶,终于追上了韩信,并且信誓旦旦地向他保证,一定让他当大将。

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了,哪知他是去追韩信了。萧何一见刘邦,就竭力举荐韩信为大将,刘邦被缠得没有办法,也只好答应了。于是,刘邦发布命令准备拜将,手下的将领们开始人人觉得自己有了希望,都以为大将会是自己哩。

刘邦特意地择了吉日,又筑好一个拜将台,还斋戒三日。这一天,他告祭天地,礼式隆重地传令三军:拜众人为将并封韩信为大将。

韩信从此得以统率三军,自己的权力欲得到了满足,就开始竭尽全力地为刘邦带兵打仗,直至最后以十面埋伏之阵在垓下包围住项羽。也许,如果没有韩信,刘邦就难以击破各路诸侯最后建立了汉王朝。

当初,刘邦在决定拜韩信为将的具体决策,史书上没有直书其因。但是,我们可以断定刘邦在决定之时,心里肯定取舍良久,反复地权衡再三才下定决心的。在军心不稳之际,能够拜曾受“**之辱”的韩信为大将,实在令人惊奇。但他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众人看到韩信做了大将,心中虽然不服但却不得不服,毕竟韩信是精通兵法有实际军事才能的,众人因此更加深信刘邦是重视人的才能的。天下的能人异士闻说此事,也就纷纷投靠刘邦,这一点至少萧何是替刘邦想到了。

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韩信被封为楚王。但是,刘邦此时在心里并没有重视他,而是觉得此刻该舍弃他了。于是,他想出兵攻韩信,就向陈平问计。陈平说道:

“陛下的部队比起韩信的楚兵,谁比较精良呢?陛下的才能若与韩信相比,谁比较会用用兵呢?”

刘邦略为沉吟,说道:“我都比不上韩信。”

陈平又说:“既然如此,陛下出兵攻他,等于是逼迫他作战,陛下有把握获得全胜吗?我听说古代的天子常巡视天下,会见诸侯。陛下只要出巡,假装游览云梦大泽,在陈召集诸侯,韩信一定会来迎接、拜见,借这个机会擒他,只需一个大力士就能办成了。”

刘邦于是依计行事,擒住了韩信。但是,刘邦还是没有杀他,只是削除了他的王爵,贬他为淮阴侯。因为,此时杀韩信的机会还不成熟,那些战功赫赫的将领们都在观望;如果韩信被杀,他们肯定会同病相怜地起来造反,天下势必大乱。后来,英布、彭越等人反叛了,刘邦只好前去镇压,但留下萧何来防备韩信。萧何在知道韩信已生反心之后,就采取欺骗策略,骗来韩信,吕后利用宫女就将他杀死了。

在这次行动前,萧何亲自到韩信那里,说服他到宫中拜见吕后。这时,萧何认为韩信已经对刘氏王朝没有用处了,为了永除后患必须除掉他。

萧何、刘邦对韩信的取与舍,正显示出厚黑用人学的奥妙。在用人之机,要懂得选择人才,重用人才;功成名就之时,只要对自己构成威胁就需除却妇人之仁,舍弃人才。

大凡统御者在选取人才时,往往能够做到得心应手,在舍弃之际却拿不出主意。结果呢?自然是后患无穷。一代女皇武则天之所以能叱咤风云,就是由于她逃过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陪葬而取悦于太子李治。

早在武则天14岁的时候,就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招入内宫。一夜春梦后,唐太宗封武则天为才人,还为之赐名“武媚娘”。但是,唐太宗年事已高,不到几年就身患重病。在这几年里,李世民却发现娇媚的武则天是一个极有野心的女子,并且心狠手辣。有一次,有一匹烈马无人能够驯服,李世民也没有办法,武则天说:“陛下只要给我一把剑就行了。”于是,李世民就让人给她一把剑,她拿起剑竟把那匹烈马给杀了。

唐太宗暗下决心要除掉武则天,却找不到理由。有一天,他把武则天叫到自己的病床前,对她说道:“朕自患病以来,医疗无效,自觉病情日渐加重;恐怕再也不能恢复了。你侍候朕已经有了好些年,朕死后,你怎么办呢?”武则天马上明白了太宗的意思,她知道皇上是让自己殉葬。

聪明的武则天马上灵机一动,说道:“妾蒙圣上恩宠,本该以死报答,但圣躬示必不痊,妾亦不敢遽死。我情愿削发为尼,长期拜佛,为圣上拜祝长生,聊报恩宠。”

李世民闻言,龙心大悦,也就答应了。他以为只要把武则天赶出内宫即可,但没想到武则天出了宫没有削发为尼,而是绾发为道,后来又还俗进宫。李世民更没有料到武则天竟和太子李治**,一下竟迷住了太子。后来,武则天控制了高宗李治,直至临朝称帝,改唐为周了。

因为一念之差,李世民没有处死心怀野心的武则天,就导致了唐王朝的混乱,最后还被武则天篡权改制。

不懂得取舍往往会酿成大祸。《三国演义》里,刘备深知马谡只会夸夸其谈,告诫诸葛亮不可以委之以重任。但是,诸葛亮却忘了,以至于在北伐中原时,任命马谡驻守街亭,结果大败。诸葛亮在挥泪斩马谡时,才想起刘备的话,他实在是犯了用人时取舍不当的错误。

还有一例,就是对待魏延:最初,刘备借荆州后,长沙守将魏延杀了韩玄来投降刘备。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把他推出去斩了,刘备大吃一惊,慌问是何原因。诸葛亮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信也。吾观魏延脑后生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刘备却认为此举不妥,因为他要成大业就必须广纳人才,招降纳叛正求之不得,如果杀了魏延,“恐降者人人自危”。可见,刘备是深知取舍的,只要对自己的事业有帮助,管他是忠还是不忠呢?他人的不义,正是自己求之不得的好事啊!

诸葛亮听了刘备的话,也就不再决心舍弃魏延,而是留下了他,并警告他:“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忠心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

诸葛亮之对魏延,是了解颇深的,他也知道用人的取舍之道,可是由于刘备的说项,他只好在应该舍弃的时候没有舍弃,而是加以选取任用。

诸葛亮死后,魏延果然造反随马岱攻打南郑。姜维面对魏延的叛军,无计可施,就请杨仪商量。杨仪却说丞相临死前留有一妙计,他说道:“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造反,临阵对敌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

姜维这才领兵而出,两军对垒时姜维大骂魏延,魏延却要杨仪答话。于是,杨仪出阵,笑指魏延,说道:

“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吾就献汉中城池与汝。”

魏延不知是计,便笑道:“杨仪听着!若孔明在日,吾尚惧他三分:他人今已亡,天下谁可敌我?别说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他笑完便大叫三声,语音未落,人头却落在地上。原来,手起刀落地斩魏延的是和他一起反叛的马岱,诸葛亮生前就安排好马岱杀魏延的事。

从诸葛亮对马谡的选取任用和对魏延的斩杀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智者往往懂得取舍,而且应该知道取舍的时机和方式。

鉴于此,再看一看刘邦、萧何对韩信的取舍,以及唐太宗和唐高宗父子对武则天的取舍,我们会发现一个道理,即:对人才的选取、任用和舍弃要有厚黑的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