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的大环境和小环境里,都有个生物链。这个生物链由不同的生物姐成,在这里有弱者也有强者。他们靠着互相的影响与制约,平衡着生态。如果有一天。忽然将这里某一强者全部杀掉,表面上获得了新的宁静和平和。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这种平衡被打破。生物重新陷入了混乱之中。其实。这就是拿荆棘时要留点刺儿的性解。
作为“拿荆棘时留点刺儿”这一策略的反面教材,明太祖朱元璋的“削刺”行为可谓最为合适。他从一个和尚到开国帝王。自有他的成功之处,但是,他当上皇帝以后的残忍暴虐,肆杀无度,却正犯了拿荆棘不留刺儿的错误,以至于留下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随着朱家王朝的建立和巩固,昔日与朱元璋枪林弹雨、风雨同舟的将领,现在都成了新王朝的显贵。朱元璋封李善长、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6人为公爵,另外28人为侯爵,并赐予大量土地,同时颁有铁券,如果本人或子孙犯罪,可以免死数次。朱元璋还用与功臣联姻等方式确保功臣忠心,巩固自己的皇位和大明江山。
可是没过几年,这段短暂而美好的政治婚姻就宣告结束了。朱元璋先后颁布了《铁榜文》《资世通训》《臣戒录》等,对文武功臣严加戒饬,严厉指责他们违法乱纪的行径。而这只是个信号而已,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和子孙后代的皇位安全,他对功臣们大开杀戒。
他先后杀死了在建立明朝的很多战斗中立有功勋的廖永忠,曾立过赫赫战功的他的亲侄子朱文正、他的亲外甥李文忠等人,就连开国的4个宰相也都几乎没有好下场。明朝的左、右丞相徐达、李善长,徐达是因常年带兵在外,离开了相位;李善长是因朱元璋记恨他决事独断,借故让他退
了休;第三位宰相汪广祥因不合他的心意而被贬;胡惟庸是第四位,也是下场最惨的一个宰相。
胡惟庸当上宰相后,很快就专横跋扈起来,结党营私,他感到了朱元璋对自己的不满,决定铤而走险进行谋反,结果朱元璋很快就得知了消息并捕杀了胡惟庸。但是为了打击朝中淮西集团功臣们的势力,朱元璋扩大了“胡惟庸同党”的范围,整个党案持续了10余年。陆仲亨、费聚、陈宁、涂节、李善长、李伯升、叶升等许多功臣,甚至连非淮西集团的“浙东四先生”都被牵连在内,未能幸免。开国儒臣之首的宋濂也因其长孙是胡惟庸党而险些被杀,在皇后、太子的力救下,才得幸免。
徐达是被朱元璋列为开国功臣第一的名臣,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朱元璋是要自己死,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过几天,徐达就死了。
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知道老伙伴对老臣宿将不放心,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这才保住了性命。
帮助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多是他的同乡,甚至是幼时的玩伴。这些人出生入死、东征西讨,为朱元璋夺得天下,却多没好下场。朱元璋采取这种威猛的方式强化皇权,仁厚的太子朱标很不理解,曾数次劝谏他不要这样做。有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拿,朱标怕扎手不敢拿。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功臣解释说,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
朱元璋把功臣大将视为棘刺,他要为子孙留下安稳江山。就要“削刺”。然而,他却不曾想到,杀光这些能人之后,朝中几乎没有能够辅佐得力的文臣和能征善战的武将。
朱元璋死后,皇孙朱允蚊即位,燕王朱棣起兵造反,一路杀往南京,而建文帝竟无法找出可以抵挡反兵的将领。最终南京失守,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也不知所终。这大概是这个削棘不留刺的朱元璋所想不到的。
人生感悟
生活中,如果我们没有敌人,甚至没有对手的时候。我们就会麻痹大意。其实。有时候做人无须太苛刻,对他人的残忍,也是在断自己的后路。所以,我们需要在拿荆棘的时候留点刺儿,或许在某一天,这些“荆棘”还会为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