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都愿意做有骨气的人。却不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做人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当然。这并不是一定要卑躬屈膝,而是要懂得适当弯一下脊背,避过风头再向前。
有个女孩子刚大学毕业,工作不太顺利。一些职场的规则,跟她想象中的一点儿都不一样,这让她有些郁闷。这次放假回家,她向父亲诉说了苦恼。
父亲听后说:“人可以不弓,但背得弯下来。只有低下头,你才有机会储备能力,才有机会把头抬起来。”她听后仍然不是很理解。
第二天早上,父亲叫她起来,带她去了野外。昨夜的一场大风让这里一片狼藉,更多了一分萧索。父亲听她叹了口气,便知道她只看到了大风的残酷,而没有发现什么,就对她说:“你看,昨天的大风,让一些树倒了,而那些芦苇却好好的。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那是因为,大风来临的时候,芦苇尽力地弯下来,甚至与地面平行,这样它们才能在今天的阳光下生存。"
她听后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我明白了。”
故事里的女孩子明白了什么呢?她明白了做人的一个道理。当你处在弱势的时候,要懂得把背弯下来,给自己留个生存发展的空间,而不是争做强人、争做能人。有人曾经说过,“你要成英才,得先当奴才;要想有人格,得先丢人格;要得其内方,必行其外圆”,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却不无道理。一味地逞强势必不能有好结果。而如果我们做人强在心,弯在表,效果一定会更好。
说到强在心,弯在表,那么越王勾践就是其中做得最成功的人之一。
春秋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抓到吴国当人质,给吴王夫差当奴役。从一国之君到为人仆役,这是多么大的落差!但勾践并没有用自杀或其他方法争取一个国君的尊严,而是弯下了背,真的当起了仆人。难道勾践没有一点儿为人君的尊严,甘愿在这儿苟且偷生吗?当然不是,他只是用弯下背来作为麻痹对方的手段,相机而起而已。
到了吴国后,勾践住在山洞里,夫差外出时,他都亲自为之牵马。即便有人羞辱他,他也绝不还口。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让人在背地里打听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可痊愈。于是,勾践就去探望夫差,并尝了夫差的粪便,然后对夫差说:“大王您的病就快好了。”夫差问他:“你怎么知道的呢?"勾践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尝病人的粪便,就知道病情了,刚才我尝大王的粪便有酸味而略苦,所以您的病很快就会好的。”
果然,没几天夫差真的好了,他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敬,很受感动。没过多久便把勾践放回了越国。
勾践回国之后,依旧过着艰苦的生活。他睡觉时铺的是柴草,还在房中吊了个苦胆,每天尝一尝,这就是成语“卧薪尝胆”的来源。他这样做一是为了笼络臣民;二是为了养精蓄锐。报仇雪耻。
吴王夫差以为勾践再没了锐气,便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勾践正好借机恢复国力,厉兵秣马。两国后来在五湖决战的时候,吴军大败,夫差也被活捉,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所受之辱,可以说是做人所能承受的极限。但他弯下背,承担了下来,结果不仅报了仇,还成为一代勒主,这就是他的成功之路。综观历史,该有多少像勾践一样的人物,为了更大的目标,在必要的时候把背弯了下来,最终挺直了脊梁。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里的刘墉曾经自嘲地说:“为官几十年,背就从来没有直过,越发地驼了。否则,不要说一事无成,就连脑袋恐怕也早已搬家了。”其实,刘墉的自嘲就是一种内强外屈的做人之道。
人生感悟
“人虽可以不弓,但背得弯下来”,这不仅是做人的一种策略,也是处世的一种战术。只要掌握其中的技巧与分寸,便会在复杂的人性丛林中,找到一条捷径,这各捷径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当然,这也是做人不吃亏的权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