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 / 1)

低调做人有智慧 华仁 789 字 3个月前

猜谜语是一种智力游戏。当出一条谜语的时候,将谜底一并说出来,那么这条迷语将会令人失去兴趣,同时也就失去了猜迷语的意义。与猜谜语有些关联的是,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时,时不时地显示一下自己的小聪明,日久天长,就连自己迈一步能走多远都让人掌握得一清二楚,这样的人连自己的一点儿底气都藏不住,还算是个智者吗?

名著《红楼梦》中写道,贾府门楣上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个封建之家推崇的自然是上流社会的世道人情,不足为训。但取其精华,“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是今天的人们同样需要的。社会是一张巨大而复杂的关系网,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多长个心眼,少一点儿棱角,多一些圆融通达,在各种场合下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谙熟世事,机智圆滑,这不是奸诈,玩“空手道”,而是一种生存智慧。

但圆融之道不是八面玲珑、玩弄心计、耍小聪明。“聪明”是个很值得玩味的词,它既有“脑子好”“反应快”“思维敏捷”的含义,也隐含着“不稳重”“浮躁”“爱表现”的意思。这个词用在成年人身上,常常不是褒义的。

老子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有智慧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社会、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老子曾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赢得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人们的尊重。因此,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青红皂白地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余。如果你的长处短处都被同事看透,就如同被他人看到你手中的牌一样,很容易被他们操纵。一个人锋芒毕露,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祸端。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明明知道有些对联是很粗浅的,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然后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是满朝文武无能人吗?非也,这是免招惹是非的处世技巧。

切斯特菲尔德说过这样一句名言:“要比别人聪明,但不要让他们知道。”外露的聪明远不如深藏的智慧更有实际意义。

沉默是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一个冷静的倾听者,不但到处受人欢迎,而且会逐渐知道许多事情;而一个喋喋不休者,像一只漏水的船,每一个乘客都希望赶快逃离它。同时,多说招怨,瞎说惹祸。正所谓言多必失,多言多败,只有沉默,才不至于被出卖。保持沉默,便是保持不受伤害。

有人说言语是一种卑贱的东西,一个说话极随便的人,一定没有责任心。话多不妞话少,话少不如话好,多言不如多知。即使千言万语,也不及一件事实留下的印象那么深刻。多言是虚浮的象征,因为口头慷慨的人,行为常常吝啬。有道德者,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必不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保持适当的缄默,别人将以为你是一位有涵养、可信赖的人。

三百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所以,为什么要弄巧成拙?为什么要麻烦自己呢?如果你想证明什么,别让任何人知道,要不着痕迹,很巧妙地去做。就像诗人波普所说的:“你在教人的时候,要让人觉得你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