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李庄不久,林徽因的肺结核复发。之后的六年时间,她几乎全部在病榻上度过。
所有见过林徽因的人,在回忆她时,都说她是一个熠熠闪光的女性。但她的儿子梁从诫却说:“人家说林徽因是个美丽的女子,是诗人,美丽的诗人,但对我来说,母亲只是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 ”
为了照顾林徽因,什么都不会的梁思成,学会了缝补衣物、输液、打针、做菜、炖汤。他甚至学会了打静脉注射,成为了林徽因的“全职护士”。
医生说:“肺结核要隔离治疗。”他不同意:“哪有什么可隔离的。”不久,他也感染上了肺结核。但在林徽因和孩子面前,他从不愁眉苦脸。每天下午,他带孩子们到河边“打水漂”,到了晚上,他教孩子们画画,画画时总爱哼着歌。
有一次,梁再冰让父亲念唐诗给她听。梁思成拿起桌上的一本《杜甫选集》,念了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念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时,突然掩面哭泣,涕泗滂沱。
生活越苦,他越相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日子即将到来。
1944年,梁思成接到一封美国朋友寄来的信。信中,朋友邀请他和林徽因前往美国,治疗林徽因的肺结核。收到信后,梁思成犹豫了。他爱国,不愿离开祖国,但林徽因的病,已经不能再拖了。
一天晚上,梁从诫问父母:“日本人要是打进四川,你们怎么办?”
还没等梁思成回答,林徽因淡淡地说了一句:“中国的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如此气魄,是很多男子也做不到的刚强。梁思成什么都懂了,他提笔给美国朋友回信:“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和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有了气节,就有了读书人的精神和风骨。要灵魂上的自由,也要识民族大义、舍生取义。有贫病交加,但不卑微;有悲怆,但不鄙俗。在九年的烽烟炮火中,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中国半步。
后来,有人责怪梁思成放弃到美国治疗的机会,致使林徽因过早病逝,他回答说:“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所付出的代价,但我们从未后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