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 1)

假想一下,人生 11岁时,应该是什么样子?可能是捧着平板电脑看剧,也可能跟着父母出了几趟远门。但 100多年前的晚清,11岁的江苏丹阳少年马相伯,意气风发地走在风中,他想见识这个广阔的世界,独自向 200多公里外的城市——上海出发了。他一头钻进上海徐汇一所教会学校,苦学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七国语言,同时攻读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他是中国那个时代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七国语言的人才。

到了 1870年,当年那个独自出门的少年,已被授予神学博士。

那年,他 30岁,已入而立之年,一肚子的学问,却无处施展。马相伯本想献身教会,可外国人气势凛人,经常欺负中国人。在无比失落和悲悯之中,36岁的马相伯一怒之下,决定出走。

后来从政,因为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而被扣上了“卖国贼”的帽子,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能理解儿子,甚至和外人常说:“我不曾生过马相伯这样的儿子。”

在母亲临终之前,马相伯想陪在母亲病榻旁,多尽孝道,可母亲拒绝见他。直到去世,也不肯和儿子说一句话。在母亲的葬礼上,马相伯大哭不止。

他有一肚子委屈,这一生,他全部的努力和抱负没有得到一个人的承认,就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原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