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不分贵贱,校门向每一个年轻人敞开。”
“校长不是官僚,校长室向每一个学生开放。”
1915年,大哲学家冯友兰 20岁,是从河南来到北大求学的学生。1918年,冯友兰要办一件事,需要北大校办开证明。
时间特别紧急,照正常手续办下来,肯定是来不及了。于是他放开了胆量,直接去见蔡校长。他进了校长的院子,院子一片寂静。校长室门虚掩着,没有一个保卫人员,没有服务人员,也没有秘书,只有校长一个人坐在办公桌前办公。
冯友兰进去说明来意,蔡先生就和蔼地说了句:“这是好事,当然要批证明书。”然后写了一个字条给他,让他拿到文学科去办。
冯友兰回忆:他一个人坐在校长室,没有校长架子,穿着长衫,贵为校长,仍然是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肃然物外的气象,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
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学生敞开,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
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前,北大就有招收旁听生的制度,需要旁听生支付一学期两元的旁听费。蔡先生一来,旁听制度就更加开放了。他说:“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
蔡校长来了,北大不单有正式生、旁听生,还有偷听生。这些旁听生里有大作家丁玲、大作家茅盾、大作家沈从文、大作家瞿秋白,靠着旁听,许多学生成为了一代大家。
有个注册的旁听生叫曹靖华,他旁听俄语,后来成为著名的翻译家。每次说起蔡先生,都深情地说:“没有蔡先生,就没有我的翻译之路。我是蔡先生的学生。”可以说,那时候全天下的读书人,都是蔡元培的学生。
马叙伦教授说:“蔡先生在时的北大,校园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听;二是图书馆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看;三是食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吃;四是浴室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洗;五是体育场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玩。”
还有一次,一个叫王昆仑的北大学生问蔡校长:“我姐姐想读北大,北大招不招女学生?”
女孩上大学,这在当时的社会可是离经叛道的事,甚至还会影响一个学校的声誉。而蔡元培却微笑着反问了一句:“她敢不敢来?只要她敢来,我就敢收。”
就这样,王昆仑的姐姐王兰就成了中国第一个女大学生。
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有魄力的校长,全天下恐怕也只有蔡先生一个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