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年谱简表(1 / 1)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 1376 字 3个月前

1891年

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原名嗣穈,安徽绩溪人。

1892年

2月底,随母移居上海川沙。

1893年

2月,随母等到台湾,先住台南,后迁往台东。

1894年

住台东,其父开始教其认识方块汉字。

1895年

2月,甲午战争期间,随母回上海。3月,随母返安徽绩溪上庄,开始进四叔胡玠执教的家塾读书。1896~1902年

在四叔胡玠执教的家塾读书。

1903年

下半年,在恒升泰药店学徒。

1904年

1月,由其母做主,与江冬秀订婚。

2月,随三哥到上海,进梅溪学堂读书。

1905年

年初,改进澄衷学堂。

1906年

夏季,考取中国公学。加入竞业学会,在《竞业旬报》发表白话文章,并开始写诗。

1907年

5月至7月,因为脚气病回安徽绩溪家中休养。

1908年

7月,担任《竞业旬报》主编。

10月,转到中国新公学,并兼任低年级英文教师。

1909年

新老公学合并,不愿回老公学,另谋出路。

1910年

2月进入华童公学担任国文老师。7月,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官费生,从“胡适”的名字报考,从此改名为胡适。8月,由上海坐船去美国。9月,进入康奈尔大学读农科。

1911年

8月10日,担任康奈尔大学爱国会主笔。9月2日,被选举成为庚子赔款学生会的中文书记兼任会报事。

1912年

春,放弃农科,转到文学院,主修哲学、经济、文学。

1913年

5月,被选为世界学生会会长。

1914年

6月17日,毕业于康奈尔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1915年

9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哲学,师从杜威。

1916年

2月,与梅光迪谈“文学改良”问题。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通信。6月,与梅光迪、任鸿隽、杨杏佛、唐擎黄等人谈“文学改良”问题。8月,提出文学革命八个条件。11月,写《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

1月,在《新青年》2卷5期发表《文学改良刍议》。5月22日,在哥伦比亚大学通过最后的哲学博士考试。6月,坐船离美回国。9月,应蔡元培、陈独秀之邀担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古代哲学史”。12月30日,与江冬秀完婚。

1918年

3月,被选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会主任。12月22日,与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创办《每周评论》。

1919年

1月,担任《新潮》顾问。2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3月,邀请杜威来中国讲学,宣传其实用主义哲学。3月16日,长子祖望出生。6月,担任《每周评论》编辑,并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引发“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

3月,白话诗集《尝试集》出版。8月16日,女儿素斐出生。年底,与《新青年》脱离关系。

1921年

5月,与丁文江、任鸿隽等组织“努力会”。12月17日,次子思杜出生。

1922年

4月25日,被选为北京大学教务长和英文学系主任。5月7日,新创办的《努力周报》第一期出版。9月3日,《努力周报》的副刊《读书杂志》出版。

1923年

10月21日,停办《努力周报》。

1924年

6月,准备筹办《现代评论》。12月13日,《现代评论》第一期顺利出版。

1925年

5月,女儿素斐夭亡。

1926年

12月31日,坐船到美国。

1927年

5月,回到上海,与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筹办新月书店。

1928年

4月30日,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任文理学院院长。9月,与杨亮功、高一涵等创办《吴淞月刊》。

1929年

1月16日,被聘为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委员。

1930年

5月19日,辞去中国公学校长一职。11月28日,全家迁往北平。

1931年

1月9日,担任北大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12月,《淮南王书》出版。

1932年

5月22日,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等创办《独立评论》。

1933年

8月14日至28日,在加拿大班夫出席太平洋国际学会第五次大会。9月,《四十自述》出版。

1934年

5月,为第五十九军烈士写墓志铭。

1935年

1月5日,在香港大学被授予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6年

9月,在哈佛大学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37年

8月13日,被聘为国民政府“国防参议会”的参议员。

1938年

9月17日,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全权大使。

1939年

6月6日,在哥伦比亚大学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40年

6月,在美国柏令马学院等8所大学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41年

3月28日,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5月,在麦吉尔大学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6月,在密特勃雷大学被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42年

8月15日,接到国民政府免其大使职务通知。

1943年

1月,被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

9月,去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

11月,在牛津大学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

1946年

9月,就任北大校长。

1947年

5月,与北京大学以及清华大学的一些教授组织了“独立时论”社。12月6日,《申报·文史》第一期出版,由其主编。

1948年

9月,被评选为北平研究院学术会议会员。

1949年

4月6日,从上海乘船赴美。

1950年

在美国克莱蒙研究所被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

1951年

4月20日,出席美国哲学会议。

1952年

11月19日至年底,到台湾讲学。

1953年

1月17日,离开台湾,到美国。

1954年

2月26日为《四十自述》写序,此次重版附了《逼上梁山》一章。

1955年

在美国讲学。

1956年

继续在美国讲学。

1957年

11月4日,被中国台湾当局任命为台湾研究部门负责人。

1958年

4月6日,离开美国回中国台湾。

1959年

7月9日,在夏威夷大学被授予人文博士学位。

1960年

9月20日,去华盛顿出席“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会议。

1961年

11月,用英语发表《科学发展所需要的社会改革》主题演讲。

1962年

2月24日,上午主持“中央研究院第五次院士会议”选举了七名新“院士”。下午六点半,在欢迎新“院士”酒会快结束时,心脏病突发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