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狄克推多(1 / 1)

胡适四十自述 胡适 773 字 3个月前

——我父亲独力营造一个宗祠的故事①

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冬至。

自从咸丰十一年我们的宗祠被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烧为平地,到今年是第五年了。上年(一八六四)官兵打破南京,平定江浙,我们皖南才得安定。上庄的人渐渐从各处山坞里回到家乡。头一件事是埋葬各家的死人和村内村外的无主死尸。第二件事是修葺残破的屋宇。第三件事是筹办粮米,补种田地,并凑钱雇人到远地买粮食。这三件大事都不是容易的事。直到上

年秋天,大家才想到宗祠的事。祠堂是烧了,只剩东边一所文会,只好把文会修葺起来,设立祖先神主,冬至春分都在这里祭祀,宗祠司事人也在这里会议。

今年族里众丁会议重造宗祠,大家都说,这件事非休宁的梯青先生出来领头不可。梯青先生是胡开文笔墨庄的一派,家财富裕,人丁众多,嫡堂兄弟二十多人,子侄辈四五十人;他自己是个贡生,他儿子也是个贡生,他侄儿子是个举人,在刑部做官。可怜我们上庄自从开族以来,读书的人虽然不少,却只有过这一个举人,也只有过这一位芝麻大的京官,所以合族的人没有不敬重这一支的。他们虽然住家在休宁,离上庄一百几十里,但族中有大事总须请教梯青先生。

今年族中司事到休宁请梯青先生出来倡造祠堂,不料他老人家一口回绝不肯干。他说:“宗祠是道光二十年(一八四○)造成的,那时候,我们族里号称‘千灶万丁’,实数是有男女六千人。那是太平时代,家家有余财。然而也要整整十年才把祠堂造成。现在经过大乱之后,十成里死了不止八成,男男女女总算起来不到一千二百人,又多是穷苦的人家。这时候那里去筹这笔大款子来造祠堂?我劝你们不要做梦。最好把这事搁起,过了十年二十年,也许有法子想。我老了,事体又多,离家又太远,我怎么能管造祠堂的大事?”

各位司事碰了这个钉子,都扫兴而归。他们也知道梯青先生说的是族中实在情形,照眼前的生计状况,款子也实在无法可筹。但这回长毛之乱,徽州遭劫最惨,死人最多。咸丰十年长毛进来,到同治三年才退完,这五年之中,杀死的,饿死的,病死的,真是不计其数。我们这一族里,便死了四千多人。这时候若没有个宗祠来办“上牌”、“登谱”的事,日子久了,更没有法子来算这笔烂账了。

所以重建宗祠是一件不可缓的事。

所以今年冬至,族中又在文会里会议这件事。族众公举出十个司事来。司事的人都愁经费无处出。内中一个年纪最轻的司事,名叫守珊,号铁花,长辈都叫他“珊”,孩子们叫他“三(珊)先生”,他是今年新补廪的秀才,年纪只有二十五岁,行辈又很低,但他的天资高,又从患难里淘炼出来,最有胆气,最有担当。所以族中长老也都看重他。在这冬至会议的座上,他站起来说:“这是一件大工程,必须作十年八年的打算,筹款的法子必须第一要容易行,第二要能持久。怎样才是易行而又能持久的法子呢?必须要‘多其取之之方,而少其取之之数’,门类要多,数目要少,才可以叫人人都担负得起。人人担负得起,才可以持久。”

大家都赞成这个意思,便请三先生去定章程。他说: “章程已拟有一个在此,请大家商量决定。”他从袖管里抽出一张单子来,念道:

宗祠工程捐款分为四类:

一、丁口捐,每年每男丁出钱二百文,每女口出乎一百文。

二、工捐,每壮丁年十五以上,六十以下,每年各工作二日,不自来工作者每工出乎一百四十文。

三、铺户捐,在外开店铺之丁众,量其每年盈余之数,每年出乎自一千文至数十千文不等。

四、辛捐,在外经商而无店业者,依其辛俸之数,每年出乎若干文。

大家听了都说这法子行的通,遂拣好日子,公祭祖宗,把章程张贴出去,次第计画兴工。

①“一个狄克推多”原是《四十自述》第二章的初稿,此篇作者原打算写多节,但是写了一节之后就没再写下去了,很遗憾此文只收录了(一),并未找到后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