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庄子·内篇·德充符第五》
以南怀瑾先生的观点来看,庄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活着要顺其自然,要不增不减,抛却心中的妄情、妄念、妄想,保持一片清明境界,才是上天给我们的道。这个道就是本性,人活得很自然,一天到晚头脑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后天的人情世故。如果加上后天意识中的人情世故,就会有喜怒哀乐,使得身体内部受伤害,就会有病不得长寿。
人生是一场旅行,当行囊过于沉重时,就应该拿掉一些累赘的东西,只有适当放弃才能让你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
相传,有一次,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一个山洞里,学生们正在纳闷儿,他却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个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一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这些宝贝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这时,苏格拉底说话了:“孩子们,这些宝贝都是我积攒多年的,你们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吧!”
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没走多远,他们就累得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苏格拉底又开口了:“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骄傲”丢掉了,“痛苦”丢掉了,“烦恼”也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学生们还是感到很沉重,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一样。
“孩子们,把你们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扔掉的。”苏格拉底再次劝那些孩子。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扔掉了,口袋里只剩下“谦逊”“正直”“快乐”……一下子,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
人的欲望就像个无底洞,任万千金银也是难以填满的。欲望是需要用“度”来控制的。人具有适当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为欲望是追求目标与前进的动力,但如果给自己的心填充过多的欲望,只会加重前行的负担。人贪得越多,附加在心上的负担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许多人仍然摆脱不了人性中劣根性的限制。对于真正享受生活的人来说,任何不需要的东西都是多余的。适当放下是一种洒脱,是参透人性后的一种平和。背负了太多的欲望,总是为金钱、名利奔波劳碌,整天忧心忡忡,又怎么能有快乐呢?只有放下那些过于沉重的东西,才能获得心灵的放松。
一个人需要的其实十分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人们需要做的是从内心爱自己。曾有这么一个比喻:“我们所累积的东西,就好像是阿米巴变形虫分裂的过程一样,不停地制造、繁殖,从不曾间断。”而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你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忙着应付这些事情,早已喘不过气来,每天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也没有足够的空间活着。
拼命用“加法”的结果,就是把一个人逼到生活失调,精神濒临错乱的地步。这时候,就应该运用“减法”了。这就好像参加一趟旅行,当一个人带了太多的行李上路,在尚未到达目的地之前,就已经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唯一可行的方法是为自己减轻压力,就像扔掉多余的行李一样。
著名的心理大师荣格曾说:“一个人步入中年,就等于是走到了‘人生的下午’,这时既可以回顾过去,又可以展望未来。在下午的时候,就应该回头检查早上出发时所带的东西究竟还合不合用,有些东西是不是该丢弃了。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能照着上午的计划来过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可能显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经变成谎言。”或许你过去已成功地走过早晨,但是当你用同样的方式走到下午时,却发现生命变得不堪负荷,坎坷难行,这就是该丢东西的时候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对于人性的弱点,每个人都有足够的了解,而一旦置身其中选择取舍往往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不仅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是人性的一种悲哀。人生中该收手时就要收手,切莫让得到也变成了另外意义上的失去。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吧,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欲望使世界上少了一个天使,满足一个人的欲望,就使世界上少了一个生命。抛却心中的“妄念”,才能够使你于利不趋,于色不近,于失不馁,于得不骄,进入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