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1 / 1)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学问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无所不知,还是一无所知?

南先生进一步指出,这里的“故知”指得是一般的知识智慧。“道”有一个最高的标准,即“止其所不知”,到了最高处即是不知,无念之境,无道可道,方为最高。

南先生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的一位高僧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僧肇在一篇文章《般若无知论》中说,智慧到最高处,没有智慧可谈,才是真正的智慧。庄子所谓的道的智慧也在于此吧!

人有所精,物有所专,本不是坏事,然而有时一个人的某一专长到达一个最高境界,反而会挡住其他知识。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自己一无所知,什么都不会,因此能够样样会,无所不知有时又是一无所知。南先生以禅宗经常标榜的珠子走盘为例解释,滚珠没有一个方所,没有一个固定,它一无所知,因此无所不知。知识到达最高处即为“无知”,始终宁静,没有主观,没有先入为主,就是最高的学问境界。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是一位“无知”的智者,他的为人处世与孔子异曲同工,他说:“你们把我看成是有学问的,真是笑话!我什么都不懂。”他曾经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画了两个圆圈,一大一小。他对他的学生们说,大圆好比是他,小圆好比是某个学生,圆的面积代表知识,圆的周长代表与未知领域的接触,两圆之外的空白都是他们的无知面。圆的面积越大,相应的周长也越长,这就表明知识越丰富的人,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苏格拉底一再宣称自己“毫无智慧”,同时又津津乐道于这样一个神谕,即当他向神殿提出“有什么人比我更贤明”时,得到的回答是“没有一个人比你更贤明”。

如果将哲学看作一个人,他正是这样一位大师。从其广阔的理论视野和博大的智慧胸襟的角度看,哲学真的无所不知,从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革命,从千年前的奇思妙想到当今的智能科学,无一不为哲学所关注。然而,从事物的具体性和特殊性的角度看,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它无法告诉你几千年前的世界是怎样的,也不能告诉你机械是怎样运作的,甚至不能具体地告诉你心脏是如何活动的,相对于科学,哲学又是一无所知的。

读过一篇文章,颇有所感,“大实若虚”与“大伪似真”,文中谈论了丁肇中先生的“无知”。世界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40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在接受采访或提问时,无论是本学科问题还是外学科问题,也无论提问者是业内人士还是业外人士,丁肇中最常给出的回答是三个字“不知道”。他曾解释:“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要去主观推断,而最尖端的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

曾有则有趣的寓言,一个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将所有难题摆在老人面前,让这位众人口中的智慧大师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其实,这个自命不凡之人还是未能难住这位“无知”的智者。庄子讲的“无知”,是俗语说的“一瓶水不响,半瓶水咣当”,真正的学问到了最高处便是“无知”。学问充实了以后,自己却感觉到空洞无知,这才是有学问的真正境界。

无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正所谓“绝顶聪明绝顶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