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物质环境十分艰苦,心境却恬淡依旧。颜回做到了不受物质环境的影响,还是保持那种顶天立地的气概与内心的快乐,因此,孔子感叹其贤德。
依据南先生的观点,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为人处世。孔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食无求饱”,尤其在艰难困苦中,不要有过分的、满足奢侈的要求。“居无求安”,住的地方,只要适当,能安贫乐道,不要贪求过分的安逸。不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但求精神生命的升华。
“敏于事”,包括了一切责任、一切应该做的事,要马上做。“慎于言”,不能乱说话。“就有道而正焉”,这个“道”就是指学问、修养。那么哪里叫“有道”呢?古人的书本,书本上就是“有道”,从书本上去修正做人做事的道理,这个样子就叫作好学。
话虽如此,但要做到贫而安又谈何容易,“贫贱夫妻百事哀”“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别人穿金戴银,纸醉金迷,自己却捉襟见肘,箪食瓢饮;别人万贯家财,一掷千金,自己却不名一文,省吃俭用,为柴米油盐烦恼,日常生活都过得艰难。安贫乐道实在不易!
清末民初,上海一条叫登瀛里的小弄堂里居住着一位普通的老人——蒲华,他自撰对联:身无长物,内有残书;老骥伏枥,洋鬼比邻。这是他真实的生活,更是他面对窘迫、面对现实的一种超乎常人的乐观心态。正是这种心态,使穷困潦倒的蒲华在绘画道路上有执着的追求和超人的灵气,与任伯年、虚谷、吴昌硕一起并称为“海上四家”。
其实,贫是钱财太少,但不是一无所有,安贫就是一个人在不利条件下,也能够保持心灵的安宁。一个年轻人因为贫困而绝望,他去见一个富翁,求教生财之道。富翁反问他:“你有什么财富?”年轻人说:“我不名一文,一无所有。”富翁问:“你有没有头脑?有没有眼睛?有没有双手?”年轻人说:“当然有啦。”富翁说道:“这不就是你的财富吗?你怎么能说没有?”不管多贫困,条件多么恶劣,只要你还活着,你能有条件保证生活下去,你就应该心安,保持心灵的安详和宁静,不怨天尤人,不自怜自欺,自暴自弃。
“安贫乐道”的“道”其实是一个人的信仰、理念,具体说就是人生观、价值观,乃至宇宙观。因此,乐道,乃是快乐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和理念,人穷志不穷,那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真正的乐趣所在。自己的情绪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改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胜亦欣然,败亦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