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南先生认为人生最高的智慧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个人要平实,尤其是走到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时,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就是最高的智慧。不懂装懂,则是最大的愚蠢。
物理学家丁肇中在旁人的眼中是个“奇才”,他仅用5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1976年40岁的他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物理学领域的佼佼者,丁肇中在回答提问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不知道的事情绝对不会去主观推断,他说:“最尖端的科学很难判断是怎么回事。”在他心中,在回答这类难以判断的问题时,“不知道”是最好的答案,正是这个“不知道”促使他不断探索宇宙的奥秘。从年轻时代开始一直到现在,他始终充满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不断发现新事实,由“不知”变为“知之”。
国画大师齐白石70多岁的时候,对人说:“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自己不会画画。”在人们齐声称赞老人的谦逊时,他却重申,我真的不会画画。其实,齐白石老人是从古人的艺术瑰宝与不断的自我学习中看出自己能力的细微,这种接近真理的“无知”,其实是最高的智慧。正如,巴金老人也曾经说过:我不会写作……闻者惊诧不已,但如果认真地读他的作品,就会感到巴金的确只是把非说不可的话说了出来。
曾有则有趣的寓言,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为了难倒一位年长的智者,绞尽脑汁,收集了历史、地理、哲学、物理等各个领域的未解之谜,将所有难题摆在老人面前,让这位众人口中的智慧大师以一句话将所有问题回答出来。老人笑了笑,用一句话说出了他的答案——我全都不知道。当一个人真正知道自己“不知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道。
有些人自己无知,一切不懂,却冒充内行去做,孔子说他绝对不做这样的事。所谓学问,一边学要一边问,多请教别人的意见,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对,在听取时还要有所选择。对好的见解,就要采纳。仅听还不够,要加上经验,读历史的人,如果没有经过相当事实的体验,读历史也没有用,最多不过是个书呆子。要多亲自经验体会,并且用心记下来。
孔子说第一等人是天才,既然不是天才,就要学问来弥补。自己不是天才,又不肯求学问,就是“不知而作”的人了。当你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不应“不知而作”,天资虽不聪颖,但多听、多看、多体验、多学习,也能得到学问,这就是“知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