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口中一直强调的是一个“道”字,道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南怀瑾先生在讲解《老子》时说,大道无名,并非一般凡夫俗子心中的常道,人们为形而上道建立起一个至真、至善、至美的名相境界,反而偏离了道的真义。
有真善美,便有假恶丑;有天堂,便有地狱;有极乐世界,便有无边苦海。有人甘愿沉沦于罪恶的地狱,有人情愿沐浴在无边苦海,二中取一,便是背道而驰;两两相忘,才是道有所成。不执着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
东施效颦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庄子·天运》中讲述了这个故事。春秋时,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容貌娇丽,举止动人,西施素来有个心口疼痛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在旁人眼中,她的病容却别有一番韵味,惹人怜爱,楚楚动人。邻里有个丑姑娘叫东施,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其手捂胸口,紧皱眉头,路人交口称赞其美貌。她想,难怪人们都说西施漂亮,原来是要做出皱眉抚胸的姿势,于是她便模仿西施的病容。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仿佛见了鬼一样,都离她远远的。
其实,美丑、善恶没有绝对标准。建立一个善的典型,善便会为人利用,成为作恶多端的挡箭牌;建立一个美的标准,便会出现“东施效颦”的陋习。“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引申开来就是庄子所说的“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与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如祈求“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老子提出,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怎样是美,那么,丑便会随之产生;如果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是善,那么恶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从原本的无美丑善恶之分到有美有丑、有善有恶,人们其实渐渐被一种人为的标准所左右。老子的告诫,并非混淆视听,自始至终,都是要人勿做祸首、莫为罪魁的教示。与其为真善美设立一个评定标准,不如坚持本性中纯朴的东西,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执着于种种限制,方能体会道的本意。
有一个小故事,其蕴含的哲理从另一个角度讥讽了世间“东施效颦”的闹剧。
从前,有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备受赞誉,画家受到了许多肯定与赞扬,希望自己能在艺术的殿堂中更上一层楼,于是决定创作一幅尊贵的佛陀画像。由于佛陀没有真实形象,因此画家花费数年时间,慎重寻找自己理想中的模特,最后他找到一位相貌庄严、轮廓分明、清净明澈的年轻人,画家认为这就是他想要表达的圣人形象,于是他重金聘请这位年轻人当模特。果然,这幅画展出后,轰动了艺术界,画家被更多的鲜花与赞美所包围。一段时间后,画家又想:如何能够突破自己已有的高度呢,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与丑的极端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艺术效果。佛陀是最庄严的,而恶魔最丑陋,那么接下来是不是应该画一幅最丑陋的恶魔像?
坚定信念后,画家开始寻找相貌极端丑恶的人,发誓要画出人间最凶恶、让人看了心惊肉跳的邪恶形象。这一找,又是多年。就在画家寻觅未果想要放弃的那一刻,他终于在监狱中找到一名与他心中所想十分契合的死刑犯。当画家快要画完的时候,这名死刑犯忍不住哭了起来,说:“几年前,我就曾经当过你的模特,那时你画的是佛像;几年后,你画恶魔,竟然再次选中了我。”
画家听完,整个人都愣住了,他说:“怎么会这样呢?你以前看起来庄严光明,为什么会沦落到如此境地?”死刑犯告诉他:“那时你画完之后给了我很多钱,我想要充分享受人生的快乐,谁想到吃喝玩乐将钱财挥霍一空后,竟沾染了种种恶习,造下无边罪业,才落得今天的下场。”
俗话说,相由心生。昔日,这位年轻人的心清净明澈,无私无欲,没有迷失,所以能成为佛相的模特;后来迷失于善恶之间,一遭沦陷,无法自拔。画家将善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最终却造就了一个迷失的灵魂。
其实,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差别,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一生下来本就具有纯真的心念,只不过被后天的欲念所玷污,变得争权夺利、事事计较,或因一时糊涂一步踏错,步步皆错。然而,在这茫茫尘世中轮回漂泊,又有几个人的心能够不被欲念沾染?保持一颗原有的“初心”,不要为世俗制造善恶美丑的标准,才能避免人们在标准中迷失自我。
悟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并且问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只见悟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点一下头,其他一句话也不说。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禅师,在下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为我解答,我就供养您,如何?”
悟道禅师点点头:“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悟道禅师很快地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磨了以后如何?”
悟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完转身就入店内去了。悟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参禅数十年,竟然连世间一位店主都不如,于是决定苦心闭门深修,以求开悟。
三年后,悟道禅师又出现在茶坊的门口。
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啊,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
悟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悟道禅师再回答道:“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诚恳地说道:“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喊道:“伙计,泡茶,泡好茶!”
店主在此以古镜比喻人的心性,人的本性其实清净明朗,如果说“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地”,那么便陷入了人为标准的误区。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悟道禅师未能认识人之本性,故喝不到茶。第二次禅师回答,古镜未磨“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黄鹤楼前鹦鹉洲”,便是意识到了保持真本性的重要。
若无西施之美,又哪会有东施的闹剧?自然而然,保持初心,坚守本性,若人人皆能如此,世间必是一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