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们讲述了“无用中有大用”的道理。南怀瑾先生讲解说,古代造车,车轮至关重要,车毂的中心支点是一个小圆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辏,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以这种三十根辐辏合而构成的车轮来讲,没有哪一根支柱算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因为三十根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特定的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无所谓哪一根更重要。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承担任重道远的负载的车毂,之所以能够活用不休,是因为有一个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圆孔,圆孔中空无物,却能够承载多方力量,轮转无穷。这就是无用之用的大用,无为而无不为的奥妙。
南怀瑾先生进一步说,透过车轮的自然法则,人们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诀,即中心无物,任运于有无之间,虚怀无物,合众辅而成大力。“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制作陶器,必须把泥土做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使其在使用时,随意装载盛满,达到效果。
说到中空无用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人物的名字,《水浒传》中梁山水泊的军师绰号智多星,名字却叫吴用,无用却有大用啊!
《庄子》一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而深刻的故事。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这棵树大到可以隐蔽几千头牛,树干有数百尺粗。树梢有山头那么高,树干几丈以上才分生枝杈,很多枝杈都可以做成小船。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庄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伐木人不屑一顾地说:“那是没有用的散木。用它做船会沉,做棺材会很快腐烂,做器具就会毁坏,做门窗会流出汁液,做梁柱会生蛀虫。就是因为一无是处,所以才能长得那么茂盛。”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
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怎么看待这两件事呢?”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了。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对于神木来说,无用便是全生的方法,力求无用,但是到头来,无用对于他有大用。
历史上有一则“萧规曹随”的典故,其主人公曹参便深谙“无用大用”之道。
汉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年老的相国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去探望,提及接替相国之职的人选,当汉惠帝提到曹参,原本对继任人选不置可否的萧何也点头赞成。
曹参原本为大将,刘邦封儿子刘肥做齐王时,叫曹参做齐相。那时,天下初定,加之多年战争的破坏,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曹参善用隐士盖公的黄老学说,“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清静无为,百姓安居。萧何一死,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接替做相国。曹参还是用清静无为的办法,一切按照萧何已经规定的章程办事,无所作为。汉惠帝对此有些不满,便让曹参的儿子曹窋去试探曹参。曹窋依据汉惠帝的叮嘱询问父亲:“刘邦归了天,皇上那么年轻,国家大事全靠您来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问政事,长此下去,怎么能够治理好天下呢?”曹参闻言大怒,叫仆人拿板子来,把儿子痛打了一顿。
第二天,曹参上朝时,汉惠帝问及此事,曹参问:“陛下跟先皇比,哪一个更英明?”汉惠帝说:“那还用说,我怎么能比得上先皇。”曹参说:“臣跟萧相国比,哪一个更能干?”汉惠帝不禁微微一笑,说:“卿好像不如萧相国。”曹参说:“陛下说的话都对。陛下不如先皇,我又不如萧相国。先皇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定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规定继续办,不要失职就是了。”汉惠帝到此才恍然大悟。
有时,不必偏执地追求“有为”和“大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隐士,似乎本身都无所作为,却成就了大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谙熟了老庄“无用之材有大用”的处世之道。以虚无的胸怀包容一切功用,一切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