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个问题,初看来,矛盾且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做到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南怀瑾先生说,老子此处并非明知故问、故弄玄虚,而是另有深意。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道却自认为不知道,这是很高明的;明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十分糟糕的。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因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正因为如此,他才没有缺点。因为知道自己的短处,所以能够看清他人的长处,利用他人之长而补己之短,让自己更为强大。所以,“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大事”,即天纵睿知“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
“知不知”与老子思想学术中心的“为无为”异曲同工,所谓知者恰如不知者,大智若愚,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天纵睿知之人能成永世而不朽的功业,正因为他善于运用众人的智慧而成其大智。
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表面看来,满不在乎、大而化之,当他统一天下、登上帝位后,他曾坦白地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天纵睿知的最高境界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在《辞源》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大勇若怯,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均有此意,表现的是被形容者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
天纵睿知应事事悟,时时醒,持守如一。许多人自以为做到了大智若愚,其实不过是流于表面,工于计巧,惯于矫饰,心好张扬,斤斤计较,精明干练,吃不得半点亏,外智而内愚。
三国时期也有一个“天纵睿知、大智若愚”的杰出代表,即刘备。或许在许多人眼中刘备软弱无能,只知痛哭流涕,成就蜀国功业的是其手下的文臣武将,武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等骁将,文有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的诸葛亮。然而,刘备成就帝王霸业的关键在于他能够一一收服这些清高孤傲、桀骜不驯的文武之士,让其对自己甚至自己的儿子都肝脑涂地以求报答知遇之恩。将每个人放在合适的位置,各用其能,让其各展所长,难道不算大智吗?
当阳长坂坡刘备摔阿斗,对赵云言:“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一句话换来赵云的万死不辞。白帝城托孤,刘备对诸葛亮痛哭:“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一句话让诸葛亮战战兢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枭雄刘备有识人之明,临终之时,曾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他基于长期的共事,对马谡做出了中肯评价,不可大用并不是不用,又担心诸葛亮因亲近而任人失准,可谓高瞻远瞩,无奈诸葛亮大意之下,痛失街亭。
刘备深知用人不疑的道理,对手下人推心置腹,对其尽心竭力,看似毫无主见,实则胸有成竹。刘备深知韬光养晦之道,大智若愚。煮酒论英雄,曹操笑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可谓一语中的。只是曹操过于自负,在刘备种菜浇花、心无大志的假象之下,掉以轻心,使得龙归大海,鹏程万里。
天纵睿知的境界不易达到,孔子也曾说过:“大智若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古语道:“大智者,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穷尽生灵之性,故其灵台明朗,不蒙蔽其心,做事皆合乎道与义,不自夸其智,不露其才,不批评他人之长短,通达事理,凡事逆来顺受,不骄不馁,看其外表,恰似愚人一样。”喜好夸夸其谈、才华外露,必然容易得罪人;时常批评他人长短,必然容易招人怨愤,这些都是智者竭力避免的事情。因此,天纵睿知之人光华内藏,以愚钝的表象遮盖其内在的智慧,看似百无一用,实际有通天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