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若无的把握,不必太执着(1 / 1)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万物纷杂生存,又各自返回它们的本原,返归本原称为“静”,叫复归本性。宇宙生命的来源,本来就是清虚的。“复命曰‘常’,知常曰‘明’。”“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就要从自己的生命中回过头来找寻。既然一切皆为清虚,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执着而不肯放手呢?

有两个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拜望一位禅师。“师父,我们在办公室被欺负,太痛苦了,求您开示,我们是不是该辞掉工作?” 两个人一起问。禅师闭着眼睛,隔半天,吐出五个字:“不过一碗饭。”就挥挥手,示意年轻人退下了。

回到公司,一个人递上辞呈,回家种田,另一个却没动。日子真快,转眼十年过去。回家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加上品种改良,居然成了农业专家。另一个留在公司里的,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学,渐渐受到器重,后来成为经理。

有一天两个人相遇了。“奇怪!师父给我们同样‘不过一碗饭’这五个字,我一听就懂了,不过一碗饭嘛!日子有什么难过?何必待在公司?所以辞职。”农业专家问另一个人,“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我听了啊!”那经理笑道,“师父说‘不过一碗饭’,多受气、多受累时,我只要想‘不过为了混碗饭吃’,老板说什么是什么,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师父不是这个意思吗?”

两个人又去拜望禅师,禅师已经很老了,仍然闭着眼睛,隔半天,答了五个字:“不过一念间。”然后,挥挥手……

对人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可以完完全全、真真正正抓住的,无论是物还是人。因此不必斤斤计较,刻意追逐。有人问南怀瑾先生:“怎样学布施才不过分贪心营利集财?”南怀瑾先生精辟地回答:“地球都是你的,为什么不布施?”对于不生不灭的生命本源,要把握得住,要认识得透彻,才能够善始善终。“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碌碌无为,终将痛苦离去。想要抓住一切,往往什么都抓不住。

看过一则小故事,讲的是一个颇有人气的电视娱乐节目,节目内容是数钞票。

主持人拿出一大沓钞票,币值大小不一,杂乱重叠,现场选拔四名观众在规定的3分钟内进行点钞比赛,谁数得最多,数目又准确,就将获得自己刚刚数得的现金。现场气氛火爆,游戏开始,四个人开始埋头数钞票,而主持人则轮流给参赛者提问题以打断其思路,参赛者只有在答对题目的情况下才能继续。

时间一晃而过,四位观众手里各拿了厚薄不一的一沓钞票。主持人拿出一支笔,让他们写出刚才所数钞票的金额。第一位, 3658元;第二位,5942元;第三位,2833元;第四位,896元。四位观众所数钞票的数目,相去甚远,台下的人都摇头嘲笑第四位观众的“业绩”。

随后,主持人开始当场验证所数钞票数目的准确性,众目睽睽之下,主持人把四名参赛观众所数的钞票重数了一遍,正确的结果分别是:3659、5842、2838、896。只有数得最少的第四位完全正确,众人唏嘘不已。

主持人最后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自从节目开播以来,在这项角逐中,所有参赛者所得的最高奖金,从来没人能超过1000元。

知“常”就要把握住道的本源,这样才能真正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知“常”便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容乃公”,自然便做到了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生有时不必过于执着,如庄子所言,像婴儿一样,若有若无地自在把握,反而能够将幸福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