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凡人在众人的唾沫中游弋,寻找栖息之地,妥善藏身,以求安身立命;圣人则按自己亘古不变的法则去实践对自我的塑造,奋斗至最后一刻。
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凡夫就是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那些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
圣人其实就是脱俗的凡人。心中没有自己,只有大众与国家的人才是圣人。
圣人是孟子为士人提供的理想人格。孟子说:“圣人,百世之师也”“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圣人对于士人有何意义呢?孟子说,圣人可至,“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圣人源于平淡,圣人来自凡人。但不是任何凡人都能成为圣人,这需要有坚定而执着的信仰,需要一颗存放世界的心,要有大智慧、大慈悲,经大磨难、大困苦而志向不改。
相传释迦牟尼前世是一位修行者。他日夜不断,诚心诚意,锲而不舍,勇猛精进地修行菩萨道,惊动了天界。天帝为了考验他的诚心,便令侍者化成一只鸽子,自己则变成一只鹰,在鸽子后面穷追不舍。
修行者看到鸽子身处为难之境地,便挺身而出,把鸽子放在怀里。老鹰吃不到鸽子,很是不满,责问修行者说:“我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再得不到吃的就会饿死。修行人不是说众生平等吗?现在你救了它的命,却会害了我的命啊!”
修行者道:“你说得也有道理。为了公平起见,鸽子身上的肉有多重,我就在我身上割多少肉给你吃吧!”于是修行者拿来一个天平,开始忍痛割肉。
这时,天帝暗中使用法力,使得修行者的肉总是比鸽子肉轻。修行者一直割下去,直到割光全身的肉,两边重量还是无法相等。修行者只好爬上天平以求均等。
天帝看到修行者如此舍身,于是和侍者都变回了原形。天帝问修行者:“当你发现自己的肉已割尽,重量还是不相等,你是否有丝毫的悔意或怨恨之心呢?”
修行者答道:“行菩萨道者应有难行难修、人溺己溺的精神,为了拯救众生,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怎会有后悔怨恨之心呢!”天帝被他的慈悲心及无畏的精神感动,又使用法力,使他恢复了原有的健康的身体。
这就是圣人之道,为拯救众生,宁愿舍弃生命。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世上圣人屈指可数,却有着如繁星般遍布世间的凡人。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们可以不是圣人,可以不是伟人,也可以不是英雄和智者,但心灵要与他们等高。
1944年冬天,德国纳粹终于被打败了,数以百万的德国兵成了俘虏。在莫斯科的大街上,每天都有一队队的德国战俘面容憔悴地走过。这时,所有的马路上都挤满了人。苏军士兵和警察警戒在战俘和围观者之间。围观者大部分是妇女,她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或者是父亲,或者是兄弟,或者是儿子,都死在了战争中,她们每一个人,都和德国人有着血债。
因此,当俘虏们出现时,她们那平时勤劳的双手都攥成了拳头,她们的眼中充满仇恨。士兵和警察竭力地阻挡着她们,害怕她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这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满脸皱纹,穿着一双战争年代破旧的长筒靴的妇女走到一个警察身边,希望警察能让她接近俘虏。警察答应了这个老妇人的请求。
她来到俘虏身边,从怀里掏出一个用印花方巾包裹的东西。里面是一块黑面包,她不好意思地把这块黑面包塞到了一个疲惫不堪的、眼神中透着绝望的俘虏的衣袋里。然后,她转向身后那些充满仇恨的同胞,平和而慈祥地说:“当这些人手持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他们是敌人。可当被解除武装出现在街道上时,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只是有父母和子女的普通人。”
老妇人说完这些,就静静地离开了。但空气在那一瞬间似乎凝住了,不一会儿,很多妇女都拥向俘虏,把面包、香烟等各种东西塞给他们。
这位老妇人所做的事虽然不属于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大事业,但她的做法也足以为人称道。毕竟关系到天下的大事并不多,倒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关系着个人幸福与社会和谐。由此我们也可以悟出一个道理:一个人虽不能成为孔孟一样的圣人,但需要圣人的情怀,怀圣人心,做平常事,这样就人人皆可称圣人了。
所以,圣人并不是独一无二、与生俱来的,他们由凡人修行而成为圣人。凡人与圣人只有一步之遥,跨越了那一步,凡人就能变成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