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对待孩子的许多做法不正确,会造成孩子的心理紧张。
孩子胆小与父母的说话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看过一则新闻,一名5岁女孩在外婆家玩时,不小心吞进一枚一元硬币,当天晚上就不停呕吐,可是孩子却十分胆小,根本不敢对妈妈说实话,只说是吃了橘子。
妈妈带孩子去了好几次医院,怎么都不见好转,孩子甚至渐渐连饭都不肯吃了。直到两个多月后,在一家医院拍了CT,才发现真相!取出这枚硬币时,已经被腐蚀得发黑了!要是再晚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过于胆怯,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将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使孩子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行为都受到制约。孩子上学后,很难用积极主动的社交方式,与人友好相处。老师容易忽视他的存在,同学容易轻视他的能力。
当孩子长期难以融入集体,就会越来越自卑,深深影响到其成年后的社交能力、职业选择、社会发展。同时,在这样的状态中,孩子内心有很多害怕、焦虑和挣扎,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甚至延伸出更大的心理问题,发展成恐惧症等严重后果。因此,父母绝不能忽视。那么,除了前面提到的指责吼骂式说话,还有哪些说话方式会造成孩子胆小呢?
(1)焦虑式说话:“别摔倒了,快下来!”“别去!”
前阵子,和依依差不多大的侄女到我们家来玩。吃完饭,依依一溜烟从椅子上爬了下来,侄女很害怕,站在椅子上哭着喊奶奶抱她下来。
侄女看见依依自己下了台阶,终于尝试着想要自己走,不料奶奶马上大喊:“你不行!等着!我牵你!”就这样,侄女缩回了脚,再也不敢自己走了。
大人的过度保护会带来焦虑,更会传染给孩子,原本孩子不害怕,可是大人一紧张、一害怕,孩子也就跟着胆小了。
但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忽略孩子,敷衍陪伴,经常说:“没看我在忙吗?你自己玩吧!”尤其是态度和语气不耐烦时,也会造成孩子胆怯、退缩。
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喜欢自己,不想和自己在一起,别人也一样,因而不敢接触他人,更黏父母。
(2)吓唬式说话:“不听话就被大灰狼抓走了!”“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
宁波一名4岁的女孩独自出门找妈妈迷了路,被陌生的好心阿姨遇见,报了警。没想到,民警赶来后,原本和阿姨正常聊天的小女孩,立即哭着躲闪,听到要去派出所更是哭得撕心裂肺,大喊:“警察叔叔不要抓我!”怎么也不让民警靠近。
原来平时只要她不听话,父母就会说:“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了。”以至于孩子见到警察就吓破了胆,幸好遇见的不是坏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马伊琍曾转发微博说:“痛恨多少年来家长都惯用这句话吓唬顽皮的孩子,以至于孩子们内心害怕警察叔叔。请不要再用警察来吓唬孩子!必须告诉孩子:在外面遇到了危险一定要找警察叔叔!”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闺蜜到现在晚上都特别怕黑,睡觉不敢关灯。原因就是小时候,只要迟迟不睡觉,姥姥就会吓唬她:“天黑了,外面到处都是大灰狼。你再不睡,就要来吃你!”
对孩子的吓唬,也许能让孩子一时听话,却不知道,这样的恐惧会深入孩子的内心。
(3)标签式说话:“你这孩子胆子就是太小了!”
知乎上有个网友说:“从小被我妈说很胆小,长大后还是怕这个怕那个。”
小时候去商场购物,妈妈要他去问柜台人员一个问题,他做不到,妈妈就说他胆子太小了,这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到。现在,他不仅没有更大胆,反而对社交越来越充满恐惧。
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很可能就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很多父母一面希望孩子能够勇敢,一面又不断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只会适得其反。
02
长期因父母的说话方式变得胆小的孩子,还容易患上“习得无助行为”的心理障碍。
在孩子胆小的背后,实际上是孩子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这将严重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使孩子的人际交往与社会行为都受到制约,甚至延伸出更大的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更好成长,让孩子不再这样胆小呢?
(1)接纳孩子的害怕
艺术大师丰子恺,曾以儿子瞻瞻的口吻,写过一篇瞻瞻因为爸爸理发而害怕大哭的文章:“那位叔叔拿着刀干什么?难道要杀我的爸爸吗?呜呜呜呜……”他不嫌弃孩子的哭泣,理解孩子害怕背后的心理。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产生惧怕心理的原因与成年人一样,关键的问题是成年人懂得如何去应付恐惧,而孩子们却还不知道。”
父母需要换位思考,接纳孩子的害怕胆小,给孩子安抚,才能针对具体的事情,教会孩子如何面对,消除孩子的恐惧。
(2)允许孩子犯错
陶虹女儿上小学时,总是忘记带作业去学校,她没有斥责,只是问:“如果下次忘记带作业,怎么办呢?”
女儿想了想说:“那就不看电视吧。”接连两天,女儿都又忘记带作业,但是第三天之后,就再没忘过。
不因为孩子的错误,就发怒吼骂孩子、打压孩子,才能与孩子一起探讨纠正错误的方法,帮助孩子真正成长,而不会因此让孩子焦虑、害怕,放弃很多成长的机会。
(3)鼓励、等候孩子
孩子不会在呵斥中变得大胆,只会在鼓励中越来越勇敢。
《妈妈是超人》中,贾静雯带女儿咘咘上音乐课,咘咘胆怯着,始终不愿按要求用歌曲介绍自己。贾静雯耐心温柔地唱着咘咘常唱的歌,鼓励咘咘和妈妈一起,等到害怕和畏难情绪过去,咘咘主动开口唱歌了。
德国前总理科尔小时候因内向胆小被称为“笨虫”,父亲的鼓励给了他巨大的力量。他说:“一个人的自信心首先应该从父母那里获得,父母的肯定总是让我感觉非常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鼓励孩子多自己动手。
有个国外的视频,3岁的小男孩独自去超市买菜、买花,回家后用微波炉加热面包,倒上果汁,为妈妈准备晚餐,既大胆又暖心。
当孩子想要自己走路、穿鞋、吃饭、拿东西时,父母要允许孩子自己做。孩子有了自我意识,父母要给孩子说“不”的权利,用放手鼓励孩子成长。
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会乐意尝试新事物,成为爱探索、勇敢自信的孩子。
(4)多带孩子进行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网友小西说:“我家孩子3周岁多时,一出门就往我身后钻,我觉得她可能不是怕,只是对身边的人和物陌生,于是我带着她和几个朋友还有她们的小孩一起远途旅行,从东北跑到广东和福建,整整两周。之后,孩子敢和人主动交流了。”
父母多带孩子出去旅行,多见世面,多进行一些球类、棋类、登山、游泳、野营等富有挑战性的活动,都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胆量。
研究发现,3至4岁是幼儿害羞与胆小心理发展矛盾期,孩子“害羞”“胆小”,只是他心理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
父母用耐心、爱心去对待孩子,引导孩子,会帮孩子顺利走过这个阶段。
若是父母对待孩子的说话方式没有问题,可是孩子依旧显得胆小,别担心,这不是坏事,只是一些孩子的内向特征,需要接纳孩子的特性。
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只会是孩子因为内心被拒绝、被否定、被打压、被过度包办所引起的胆小。
一个在安全有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即便在一些事情上表现得不够大胆,他的内在也具有力量和安全感。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用心呵护中充满爱的勇气,在这个世界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