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看过这样一则新闻:
哈尔滨刘女士与丈夫离婚,儿子与奶奶一起生活。全家人心疼他没有完整的家庭,只要他想要的,都会尽力去满足。
高中时,刘女士将儿子送到国外读为期一年的预科,儿子读了两年还没有毕业,两年最少花了200万。
儿子退了学,回了国,可是却天天在家玩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眼前,甚至一口一口地喂。
22岁的小伙子,却活成了“巨婴”。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还有一则新闻,82岁患有尿毒症的丁阿婆,千辛万苦供儿子读书,儿子先后获得同济大学学士学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硕士学位。
可是他却在回国后在家啃老,丁阿婆无奈中状告儿子不承担赡养义务,又最终选择撤诉。
丁阿婆痛心疾首地说:“他学习好,对他希望大,现在希望落空也大。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他样样现成的,依赖惯了。”
原本是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却未曾想这爱,却毁掉了孩子的未来。
02
父母对孩子过度包办,但你们知道孩子的真实感受是什么吗?
知乎一位网友的话,吐露了在“巨婴”养育方式中,孩子的心声:
不是我离不开父母,而是作为独生子女,父母离不开我,恨不得上大学都陪读。
离开家里去哪都跟着,租房子也不允许我选,想了解我的全部动向,想远程遥控我,想附身孩子,从头再活一遍。
我无比渴望兄弟姐妹,不要天天盯着我,不要过度保护我,不要恨不得替我去活。
溺爱孩子,包办一切的父母,真的爱孩子吗?他们只是更爱自己吧。
我一直以为我长大了,其实没有。
我本可以“长大”的机会,都被他们夺走了。
他们用我的生命来验证他们的经验。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晚就来不及了,活着多么好,我想真真正正地活着。
父母什么时候能放过孩子呢?那些替孩子做了很多很多的父母都醒醒吧!
人生该走的弯路一条都不会少,你现在不让他走,他未来照样跌跟头。
未来的路,就别跟着孩子了,走你们自己的路吧。
今后我的大小事,都自己拿主意。
未来的路,每一步都自己走,再难过也不找爸妈。
难过很好,难过才会长大。
孩子其实什么都做得好,他们只是从未有过机会。
我的一位朋友,母亲对她很是溺爱,舍不得离开她半天。
在邻市读高中时,别的同学住校,母亲在外租了房子,陪她读书。她不止一次地说:“感觉太压抑了,妈妈随时盯着我,快受不了了。”
可是母亲感受不到,母亲只一心一意对女儿好,每天很早起来做饭,给女儿热牛奶,不让女儿做任何家务,感觉到女儿要喝开水了,马上把杯子递过去,甚至女儿吃水果要吐核,她都马上伸出手去接住。
母亲的爱给她的感觉是压抑和束缚,好不容易考上了外省的大学,想离开母亲远点,有一些私人的空间,过一过长大的日子。
没想到,母亲不放心她,居然又租房到了大学旁边,要继续陪读!
她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不忍心指责母亲,让母亲回家。只是在心里堆积着压抑的情绪。
在大学,她没有朋友,没有别的活动,每天仍像高中时候一样,上学、回家,她的交际圈只有母亲,因为母亲离不开她。
母亲“巨婴”般的养育,不仅让她如同婴儿一样,没有自理能力,没有交友能力,不知道如何面对这个社会,更因为她内心的强烈冲突,让她的情绪也产生了严重的问题。
但直到如今,母亲仍然不觉得自己有错,仍然像保护小鸡一样,不让她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她情绪更稳定一些。
曾经羡慕朋友能有无微不至的母爱,后来却无比心疼朋友没有放手的母爱。
03
电影《小花的味噌汤》讲述了一个悲伤感人的故事,可是其中的养育真谛却令人深思。
小花4岁时,妈妈开始教她做饭、做家务,这一切,都因为妈妈得了癌症,已经晚期了。她不舍离开的同时,更想要为女儿的未来着想。
妈妈没办法再陪她照顾她了,爸爸也要辛苦工作,小花只有学会了照顾自己,她才能放心。
小花的衣服翻着脱下来,她就翻着还给小花,让小花自己整理好。去保育园前的准备工作,她丝毫不帮忙,家务活也尽可能让她打下手。
在小花4岁生日时,为小花买围裙作为礼物,教小花做味噌汤,每天早上,这是小花的任务。小小的她,端着凳子,爬上去,踩在凳子边,靠在橱柜上,做着美味可口的汤。
很快,妈妈又教会她用刀。
每次看着小花用刀时,妈妈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可是她不得不硬着心,看着小花举着沉重的刀子。
有一次,一位朋友来做客,陪小花玩。该做饭了,小花还想玩,妈妈坚持让她做饭。朋友就指责说:“你对孩子太狠了,哪有这样当妈的?”
妈妈瞬间爆发了,哭着说:“我不对她狠,她将来怎么办?我走了,她怎么办?”
妈妈说:“阿花,做饭这件事与生存息息相关,我要教会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务。学习可以放在第二位,只要身体健康,能够自食其力,将来无论走到哪里、做什么,都能活下去。我希望女儿一个人也能顽强而茁壮地活下去。”
阿花5岁时,妈妈去世了。小小的阿花,每天早上6点起来准备早餐、喂狗、去幼儿园……下午回家后,晒衣服、叠衣服……
阿花11岁时,电影改编来源的同名书出版了。阿花和妈妈的故事,感动了许许多多人。
因为妈妈的“狠心”和智慧,拥有了自理能力的阿花独立、坚强、自信、乐观,对未来充满盼望。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父母越早明白这一点,越早接受这个事实,越早愿意和孩子有分离的这个过程,才不会始终把孩子当成小孩,凡事包办,让孩子无法成长,即便长大也活成了“巨婴”。
央视《超级育儿师》特邀嘉宾兰海老师提出了孩子的四个成长阶段:0~6岁,手把手;6~12岁,一起走;12~18岁,放开手;18岁以后,看他走。
多少父母,从没有走过这四段,而始终是替孩子走,代替孩子做所有的事,剥夺了孩子的自然成长。
如果爱孩子,就要舍得放手,勇于放手,当孩子有自主意识开始,就多观察,少插手,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让孩子自己去做。孩子主动请求帮忙的,再去帮忙,即便帮忙,也先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直接代替的方式。
这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