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做事要严格要求自己(1 / 1)

在工作当中,如果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凡事都认为“差不多”即可,既是一种不负责,也是一种不严谨,考虑不周全,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而要想将工作执行到位,就不能出现任何“差不多”的想法和行为,否则事情的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差不多”的思想已经成为阻碍我们许多人走向成功的绊脚石,但它有一个天敌,那就是深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需要由我们自己唤醒的认真的、到位的工作精神。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差不多先生”,我们自己身上可能就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关于这类人的性格和状态,胡适先生曾于1924年6月28日在当日的《申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差不多先生传》,把这种人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叫绝: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提起此人可谓无人不知,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也一定听别人谈起过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因为他是全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得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缜密。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认真呢?”

在他小的时候,有一次妈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妈妈骂他,他摇摇头道:“红糖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个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就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说:“‘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结果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他只能干瞪着眼,望着远去的火车,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也太认真了,8点30分开同8点32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一种急病,叫家人赶快去请东街的汪大夫。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就把西街的兽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于是这位兽医王大夫用医兽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在要死的时候,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这句话,方才绝气。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圆通大师”。

从那以后,他的名声越传越远,无数的后人都学他的榜样,以至于现在社会上的“差不多先生”也是越来越多。

看了胡适先生的这篇《差不多先生传》,再对照一下当今社会人们的心态,不禁令人汗颜。八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看我们周围,“差不多”心态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依然普遍存在。今天职场上的许多人仍然有这种大而化之、马马虎虎的毛病,以至于企业中“差不多先生”比比皆是。“基本”、“好像”、“几乎”、“大约”、“估计”、“大致”、“大概”等,成了“差不多先生”的口头语。

在我们身边,“差不多先生”呈现出了泛滥的趋势:产品有问题,差不多就行了;工作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事情不用完成得太完美,差不多就可以了……敷衍了事的结果是产品出现问题,事情没有妥善解决而败露,工作没有做到位,企业信誉受影响,员工直接打包回家,为企业和国家造成了莫大的损失。因此,要追求卓越就一定不能做差不多先生,任其发展,必须想办法克服并且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