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藏拙”来保护自己(1 / 1)

所谓“藏拙”就是说把自己的“锋芒”收起来。不懂得收敛“锋芒”的人,往往会将自己完全暴露出来,无形中就给了别人打败自己的机会。能够“藏拙”的人,则明白该现的时候现,该藏的时候藏。

“藏拙”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种观念,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成为众矢之的,才能更好地去做你想做的事。

把愚化为智是为大智若愚,由拙化为巧是为大巧若拙。一个人应该和周围的环境相适应,适者生存。古人常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浮于众,众必毁之。”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如何去掩饰自己的“锋芒”,面对自己的“拙”不仅不藏甚至还要卖弄其拙,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过于聪明之人,常常也是他人猜疑妒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不希望被那些聪明人所识破。真正智慧的人,正是通过“藏拙”的方法来保全自己的。

据古人传说,在舜未登上天子位的时候,他的异母弟弟象,为图占家业,几次要谋害他。昏聩的父亲和后母也总是偏心、纵容象。有一次,父亲和后母找舜,说谷仓顶坏了,要他爬上去修理。当舜一上到仓顶,父、母、弟弟就抽了梯子,放起一把火想要烧死他。幸亏他撑起大斗笠,乘着一阵大风往下一跳才得脱险,从而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有一次父亲和后母要他去淘井。那井很深,刚把舜吊到井底,上面的人就收了绳子,推下几大堆泥土去,以为这一回舜死定了。象很高兴。没想到,当他来到舜的卧室时,却看见舜正坐在**弹琴。这是怎么回事?原来那井底还另有一个出口,舜是从那里逃生的。这一下,象惊呆了,他悔恨、羞惭不已,上前向哥哥道歉。舜显得若无其事的样子,微微一笑说:“我并不计较。”

战国时,齐国的隰斯弥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眺望。三面的视野都很畅通,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遮蔽了。田成子当时也没说什么。隰斯弥回到家里,叫人把树砍倒,没砍几下,隰斯弥又不叫砍了。他的家人问:“您怎么这么快就改变主意了呢?”隰斯弥答道:“谚语说,知道深水中的鱼是不吉祥的。现在田成子将要干一件大事,事情非同小可,而我却表现出我能够在精微处察觉事情的真相,那我必然会有危险了。不砍倒树,未必有罪。而知道了别人的隐秘,那罪过和危险就不得了。所以我才决定不把树砍倒。”

以上几个例子,我们从表面上看,似乎舜和隰斯弥很傻,但实际上正是一种精明人的“藏拙”。中国人素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嫉妒、非议,从而成为众矢之的。曹操因为嫉妒杨修的才能而杀了他;隋炀帝因为嫉妒薛道衡的诗才把他杀了,还吟着薛道衡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扬扬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真正的精明之人都善于“藏拙”,面对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要想成为一个善于“藏拙”的人很难。“藏拙”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谋略,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根基。“藏拙”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事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与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时候,只要你稍微有点处理不当,就很有可能把自己推上众矢之的的位置,从而导致自己的工作不愉快,甚至还能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与人相处的艺术中,学会“藏拙”相当重要。

学会“藏拙”可以使我们不再为那些无谓的人际斗争而浪费时间。即使你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经纶,那么也要学会保留,学会隐藏,学会克制,才不会成为他人猜疑妒忌的目标。这是保护自己的有效手段,也是一种能量的内敛。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意气风发、敢闯敢拼确实不错,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谬论,凡事都是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冷静,善于“藏拙”。有时候做一个默默无闻、韬光养晦的人要比你成为众人的焦点、耀眼的明星更合适。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种强者装弱的方法,既避免了因锋芒太露而引来攻击,又麻痹了对手,所以一旦他们出击,从不落空。古今成大事者,往往效法他们从而取得成功。做事情过于张扬只会成为对手攻击和围剿的“靶子”。

思路启示

看到别人锋芒毕露的时候,也会看到别人的弱点,加以利用就可以成为打败别人的决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