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韬光养晦是成功的一种策略(1 / 1)

装疯卖傻是“大巧若拙”的表现

“装疯卖傻”必然不是真的疯了、变成傻子,而是一种刻意的掩饰。

表面上看起来,这个人疯疯癫癫,傻里傻气,实际上却是利用装疯卖傻,在关键时刻保全自己的性命或者推脱自己不愿去做的事情。人生在世,经常会遇到很多让自己为难的事情,如果做了,则违背自己的意愿,甚至招来杀身之祸;而不做,则会得罪他人,在以后的道路上容易被他人穿小鞋。所以,在这紧要关头,我们也不妨学学装疯卖傻,以缓解暂时的状况。

装疯卖傻不是耍赖,也不是愚笨,而是一种“大巧若拙”的表现。在古时候,无数的名人政客甚至是皇上都曾经“装疯卖傻”过。正是因为他们的“装疯卖傻”,才化解了自己的性命之忧,从而名垂千古。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正是通过“装疯卖傻”而从宁王的手底下逃脱的。

明朝时候,当时唐伯虎的画已经名满天下,得到了宁王的赏识。于是宁王就派人带着很多金子到苏州去聘请唐伯虎。唐伯虎被请到之后,宁王特意为他安排了住处,而且吃穿也有人伺候,待遇十分优厚。

半年以后,唐伯虎发现宁王做出了许多不法的行为,便推断他以后一定会造反。为了与宁王撇开关系,唐伯虎开始装疯卖傻。宁王派人给唐伯虎送东西,他便赤身**地坐到地上,玩弄自己的**,还讥笑责骂来人。来人带着礼物回去报告宁王,宁王说:“谁道唐伯虎是一贤才?我看他不过是个疯子罢了!”于是便放他回去。唐伯虎回去不久,宁王果然起兵叛乱。

宁王的叛乱被镇压下去之后,朝野中凡是和宁王有瓜葛的人都被牵连了进去。唐伯虎虽然曾经被宁王待为上宾,但因为他早有预防而得以免祸。其实宁王聘请唐伯虎,只是想做出招贤纳士的姿态,以此来拉拢各地豪杰为他效力。唐伯虎发现宁王谋叛的企图,并且断定他日后不会成功,如果自己不早一点与宁王摆脱干系,到时候难免惹来杀身之祸。但是自己身处宁王的控制之下,怎样才能逃脱呢?如果直接一走了之,宁王是不会饶过自己的,这时候只有装疯卖傻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唐伯虎“装疯卖傻”避祸的这一招,既显示出他高人一筹的判断力,又显示出他的聪明睿智。“装疯卖傻”是聪明人的一种手段,主动示人以软弱,麻痹敌人的想法,用来洗脱他人对自己的怀疑。当我们身处劣势时,“装疯卖傻”就是我们的“护身符”,给他人造成一种假象,迷惑他人,从而使自己达到最终的目的。

秦朝末年,匈奴内部政权变动,人心不稳。邻近一个强大的民族东胡,借机向匈奴勒索。东胡存心挑衅,要匈奴献上国宝千里马。这让匈奴的将领们大为气愤,都说东胡欺人太甚,千里马绝不能轻易送给他们。但匈奴单于冒顿却决定:“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这一匹马而与邻国失和。”他手下的将领们都不服气,但冒顿却若无其事。

东胡见匈奴软弱可欺,竟然斗胆向冒顿要一名妻妾。众将见东胡得寸进尺,个个义愤填膺,冒顿却说:“给他们吧,不能因为舍不得一个女子与邻国失和。”东胡不费吹灰之力,连连得手,于是料定匈奴软弱,不堪一击,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这也正是冒顿单于求之不得的。

不久之后,东胡看中了与匈奴交界处的一片茫茫荒原,这荒原属于匈奴的领土。东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赠。匈奴众将认为冒顿一再忍让,这荒原又是杳无人烟之地,恐怕只得答应割让了。谁知,冒顿此次突然说道:“千里荒原,杳无人烟,但也是我匈奴的国土,怎可随便让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队,进攻东胡。

匈奴将士受够了东胡的气,这一下,人人奋勇争先,锐不可当。东胡做梦也没想到那个痴愚的冒顿会突然发兵攻打自己,所以毫无准备,仓促应战,哪里是匈奴的对手。理所当然,战争的结局是东胡打败,东胡王也在乱军之中死了。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社会中生存也越来越艰难,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大家都把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时候,我们同样需要有“装疯卖傻”的智慧。在对手强大的时候,与其用鸡蛋碰石头,不如装疯卖傻,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同样,我们从这个计策中也应该领悟到,我们周围的一些所谓的弱者可能只是在隐藏自己的实力,等待爆发的机会,要特别留意这些人,他们很可能是成功的最大障碍。

思路启示

既可以不让别人丢面子,也保全了自己的利益,这样的办法两全其美,所以,装疯卖傻有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