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1 / 1)

拿得起放得下,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品位。一个大气的人,拿得起有分量的东西,同样也放得下它。拿得起与放得下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修养之一,我们只有果断、清醒地放下应该放下的,才能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人生是一种相依相得的平衡,唯有拿得起放得下,才能厚积薄发,举重若轻,处世从容。我们只有果断、清醒地放下应该放下的,才能腾出手来得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活得轻松,而有的人活得沉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面对外在世界的诸多**,前者拿得起,放得下,所以轻松;而后者拿得起,却放不下,所以沉重。

比如名利,这是让很多人都割舍不下的东西,为了追名逐利,人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一旦得到手,就会紧紧握在手中,生怕失去,怎么会主动放下?但是,名利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紧,失去得越快。不仅如此,放不下的名利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南宋位高权重的韩侂胄,经过一书生的点拨,了解到了自己面临的几大致命危险:册立皇后,没有出力,皇后肯定怨恨;确立皇太子,也没有努力,皇太子仇恨;曾因想把朱熹、彭龟年、赵汝愚等一批被时人称作“贤人君子”的理学家撤职流放,引起士大夫的不满;主张北伐,致使三军将士的白骨遗弃在各个战场上,军中将士记恨;北伐的准备使内地老百姓承受了沉重的军费负担,贫苦人几乎无法生存,普天下的老百姓怪罪。对此,他很是震惊。书生建议他:迅速为皇太子设立东宫建制,劝说皇上及早把大位传给皇太子;追封在流放中死去的贤人君子,抚恤他们的家属,并把活着的人召回朝中,加以重用;安靖边疆,重重犒赏全军将士,厚恤死者,消除军队间的隔阂;削减政府开支,减轻赋税,赢取民心;最后把权位让给一位当代的大儒,然后告老还乡。

书生的话虽然句句在理,也是解决问题的好对策,但是,韩侂胄是绝不会采用的,尤其是最后一条,他绝不会告老还乡,因为他割舍不下自己用一生心血换来的权位。名利他拿得起,却放不下。后来,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遭到惨败。南宋被迫向北方的金国求和,金国则把追究首谋北伐的“罪责”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开禧三年,在朝野中极为孤立的韩侂胄被南宋政府杀害,他的首级被装在匣子里,送给了金国。

拿得起放得下,反映的是一个人生命的品质和品位,这是不争的事实。这需要一种不断积蓄的能量。一个大气的人,拿得起有分量的东西,同样也放得下它。放得下,看似消极,实质却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勾践灭吴之后,越军横行于江、淮,诸侯毕贺,号称霸王,成为春秋战国之交争雄于天下的佼佼者。范蠡因谋划,官封上将军。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勾践却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他想:越王勾践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臣下。常言道: “大名之下,难以久安。”现已与越王深谋二十余年,既然功成事遂,不如趁此急流勇退。想到这里,他毅然向勾践告辞,请求隐退。从此过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范蠡断然舍弃到手的名利,实是一种大气之举,很是让人佩服。试问,从古至今,能做到如此洒脱的有几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