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诚信体现了一个人的大智慧(1 / 1)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智慧的桂冠送给那些喜欢耍小聪明和小手段的人,而对那些心地诚实、办事规矩的老实人,往往以“死脑筋”称之,因而使许多老实人产生了自卑心理,以为自己真的缺少智慧,在如何为人处世上陷入困惑。

在“老实的人吃亏”、 “老实就是无用的代名词”这种社会偏见的笼罩下,你可能曾经也为诚实付出过代价,但请你相信那些自以为聪明、爱骗人的伪君子,最终会被淘汰。可以试想一下,当别人向我们表示信任时,我们想要回报对方的愿望几乎是无法控制的。

小蓝的表妹从乡下来到城里找工作,她对小蓝说: “姐,我没有学历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恐怕是没人要我吧?”小蓝想了想,告诉表妹: “求职是需要技巧的,你不能实话实说,面试时撒点小谎也是可以的。”说完,塞给了表妹几本职场指导类图书,让她参考参考,对求职或许会有帮助。

一天,小蓝去表妹租住的房间,看到送给她的书竟然连翻都没翻过。便隐隐地为表妹担心,怕她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败下阵来。

可是没几天,表妹竟然兴高采烈地来找小蓝。原来,表妹找到了好工作,在市内知名外资公司担任产品推广员。推广员的工作便是在市区或居民区发放小礼品,并回收市场调查表。因为公司派出的小礼品吸引力比较大,所以该职位工作轻松,是块不错的“香饽饽”。

不知道一无学历、二无工作经验的表妹,是如何被百里挑一选中的。小蓝自然关心起表妹成功求职的经过。表妹也毫不隐瞒,她告诉小蓝,她没有带简历或学历,也没像其他求职者漫无边际地渲染自己的能力,而是非常坦白地告诉面试的主考官,来自乡下的她几乎是一张白纸,有的只是诚实的秉性和不怕吃苦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也不敢不努力,因为口袋里的生活费已经不够了。

主考官并没“嫌弃”这个乡下妹子,而是在会心一笑后说: “你是唯一一个以本色面试的求职者,没粉饰自己的过去也不隐瞒自己的现在。诚实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力量,这是你最大的财富。恭喜你,3天后来报到上班吧!”

还有一个求职的故事,不同的结果却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

一名在德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毕业时成绩优异,但他在德国求职却被很多家大公司拒绝。后来他只好选了一家小公司去求职,没想到仍然被拒。而各个公司都不愿聘用他的原因是:他有3次乘坐公共汽车逃票被捉的记录!在德国抽查逃票一般被查到的几率是万分之三,这位高才生居然被抓住3次逃票,在严肃严谨的德国人看来,那是永远不可饶恕的。

老实人看似缺少所谓的“智慧”,实际上,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古人教我们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也就是这个道理。诚实是人能保持的最为高尚的品行。

诚信是一种最好的能力,因为它能赢得别人的信赖,而信赖恰恰是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最好润滑剂。以诚实和善良待人,送出的是温暖,给自己带来的是幸福。除了天资、信仰、信息、人际关系外,诚信是你取得成功的重要利器。

诚实是一种大智慧,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是最诚实的人。真诚老实人所共戴,虚伪狡诈必遭唾弃。

诚实,是一种美丽。因为有了诚实凝聚的可靠和雄厚,方使得所有的品质经得起洗礼,所有的宣言值得人们信赖。

诚实,更是一笔人生的财富,它可拒绝缤纷的**,它可以摒弃心中的那份浮躁,守住自己心灵的那片净土。

所以美国总统华盛顿说: “我希望我将具有足够的坚定和美德,以此保持所有称号中我认为最值得羡慕的称号:一个诚实的人。”

商场中,诚实守信更是商家制胜的法宝。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字。《左传》中说: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在商品买卖中,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对于商人而言,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就很难做。李嘉诚曾戏青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无商不奸的标准,令人感叹的是偏偏是这么一块“废料”做成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举不胜举:所有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后盾——诚实。他们对所有事情的承诺能不计任何代价去达成。

小胜靠谋,大胜靠德。诚信是金,守信即是市场经济应该和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诚实、守信能帮助你的人生之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移步航行,能让你得到生死朋友,赢得宝贵的友谊。

世上没有比一个失去减实、廉正和自尊的人更穷的人了。不管你有多少钱,你都不会感到富有,而你所有的积蓄都是短暂的,如果你不廉正诚实的话。用不实和欺骗来获得财富,就等于用沙子去盖房子,是不会长久的。

是啊,当你对自己诚实时,天下就没人能够欺骗你。一个人能在所有时间里欺骗一个人,也能在同一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他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欺骗永远战胜不了诚实。减实助你漫游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不管是光明,还是黑暗。

“诚信”二字,惹得许多笔墨官司。有人认为“诚信”是自古以来人们社会交往的道德规约, “诚信”又是商品社会以来的市场交易原则, “诚信”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这些论点表面看来都成立,但是深思一下,诚信作为社会交往的道德规约,是否具有唯一的终极价值呢?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交易原则,是否具有可证明的普遍意义呢?诚信作为企业健康运转的内在需要,是否无条件的呢?弄明白这些问题,对于社会的诚信缺失也许就能在更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理解。

一、诚信是道德规约

诚信观念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从“诚”来说,史称周公“战战兢兢”、 “诚惶诚恐”,即是说不是一般的惶恐心理,而带有一种道德态度。这可能是“诚”之观念的最早出现。

在漫长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诚信的观念决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教条,它隐含着“向善”、 “仁义”等超越单纯的文化心理状态的深层价值观念。古代的“诚信”是把信仰的内容也包含在词义之中的,诚信就是要求儒家学者坚信“人性本善”,信仰“仁义道德”,忠诚君主国家,并以此来治理社会,实现一种所谓民风淳朴、官吏清廉、社会和谐安宁的德治社会。

在当今社会,同样是诚信,其价值取向是不同的,诚信是人生追求中的操行,是志同道合者之间的规约,更是个人修养不可或缺的责任,是做人处世必备的品格。

二、市场交易的游戏规则

著名学者福山说: “中国社会的信任半径经常局限于家庭和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内,这是由于儒教强调家庭是社会义务的主要源泉的缘故。”其实,西方在市场经济之前也是这种情形。诚信的要求用经济学概念说,就是信用。信用作为一种制度,大约始于15世纪已开始资本主义萌芽的威尼斯。由于威尼斯是当时进入欧洲大陆的最近的港口城市,那里舟船如鲫,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经济贸易十分发达,因此,它的经济活动(自由交换)日益要求受到有司法权保障的信用制度的保护。

如在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对公爵说: “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我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您要是拒绝了我,那么你们的法律去见鬼吧!威尼斯城的法令等于一纸空文。”

夏洛克向意大利商人安东尼奥要求兑现因违约割其一磅肉的契约,从资本主义新的社会伦理关系的角度看,夏洛克是应该的。然而,对依然留恋“好皎洁的月色!微风轻轻地吻着树枝,不发出一点声响”的田园生活的人们来说,夏洛克却因其残忍而受到道德谴责。然而谴责归谴责, “诚信契约”与“诚信诉讼”随后很快成为最普遍的商业和司法原则。当时人们制定了详尽的债权法,特别是合意性契约规定了当事双方的权利义务,同时也把诚信作为法律行为基本准则之一。可见,西方的“减信”一开始就建立在商品交易基础之上,深深扎根于市场经济生活的土壤中,是与经济效益、成本联系在一起的。

对于企业,一般来说,只有明确地追求利润,方能确保企业的长期生存。在对利润的追逐下要求遵循一定的道德规则是必然的,商业场里的竞争证明诚信已成为普遍性的原则,因为诚心是企业获得长远利益的根本保障。

三、诚信是企业的生存之道

我们知道,博弈论对于现代企业行为研究有着重要作用。当人们喜欢用“囚徒困境”的博弈形式来研究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时,其实隐含着这样的前提,由于非沟通状态造成的信息不对称,彼此之间没有道德或诚信约定。对诚信合作的对手永远合作,而对欺诈的对手则还之欺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而在其他数百种策略程序中,无论是永远善良合作的策略还是永远欺诈的策略,总是最先落败。所以,经济学家阿克罗斯得出结论: “好的策略的标准是永远不先背叛。”根据这一结论,我们有理由认为,企业市场博弈的策略选择,如果最终以利润和最优均衡为目标的话,并不能始终遵循诚信原则。

在销售、定价、招标、融资等许多环节上,企业的确需要作出策略选择。或许我们可以质疑的是博弈论的假设前提,在当代社会中,不可能出现毫无沟通的交易背景,任何一家企业,因为市场游戏规则的限制,不可能不像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遵守表现为法规和伦理习俗的社会基本规则。”只是遵守的主动性不同、程度不同,即便是一个可能或已经违背诚信原则的企业,也并非在生产、销售、流通、管理等所有环节都能如此。然而,即使是在今天信息化高度发展而必然有所沟通的背景之下,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这就难免出现企业决策中,如约瑟夫·阿克尔、迈克尔·洛夫等经济学家所指出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给企业家带来的道德投机和道德风险。

对于主动将诚信作为伦理原则和发展战略的企业来说,其阻碍仍然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对此,学者霍尔斯特·斯泰因曼和阿尔伯特·勒尔作了如下论述。其一,制度压力。所谓制度压力是指由于制度建设存在的空白及缺陷对于遵守诚信的企业在竞争中造成压力。市场竞争驱使企业不得不放弃伦理原则来确立竞争优势。按照布里夫斯的说法,如果所有其他的竞争者都严格遵守一定的道德标准,那么一些行事相对不道德、而又没有受到制裁的人就会在竞争中建立优势。由此,竞争造成了一种压力,使人因竞争之故而逐步地适应较低的道德标准。如果法律或某些具有制裁力的行业准则不能阻止这一过程,不讲诚信也就在所难免了。

许多调查都表明,企业家(经理)的伦理标准从总体上来说是消极的,而且在年轻人的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只要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诚信原则就会弃置脑后。机会主义选择固然有外部竞争压力的原因,但根本上,还是因为企业家(经理)在利润和道德原则的天平上更倾向于前者。交易的目的是获利,企业家(经理)的座右铭是: “没有永远免费的晚宴”、 “要想成功,就要付出代价”、 “要想达到目的,就可以不忌讳不正当手段”等;机会主义者的典型特征是“自我中心化”倾向,所以,库利说, “使经济动机一直处于较低层次道德水平上的主要原因是这样一种信条:它认为个人主义是我们在生活领域所有所需要的或所希望得到的东西。”另一位学者马克格勒进一步肯定道:“如果对人们在其个人私利和普遍声称所信奉的伦理价值观发生冲突时的行为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会得到怎样的结果。许多时候,实际上是大多数时候,追求私利的理论会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