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给别人留面子 第一节 识破不点破,脸面上好过(1 / 1)

脸面: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义务。有错误我们只需点破,面子上一定要过得去。

中国人历来十分重视自己的面子。古代的项羽兵败后自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了。因为面子代表着尊严与荣耀,有面子才能被别人看得起,才能表明他的优越感。在人际交往中,要想与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就必须懂得放下自己的面子,给他人一个面子。因为人际关系是相互的,正如《圣经·马太福音》里所写的:“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尊敬别人,给别人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下了余地:所以你一定要记住:你伤过谁的面子,也许早已忘了。可是被你伤害的那个人永远不会忘记你。

光绪六年,慈禧太后染上奇病,御医天天进诊,日服良药,未见好转。此时,朝中尤为焦急,遂下诏各省督抚保荐良医。两江总监督刘坤一推荐在江南有“神医”之名的马培之进京宫诊。于是一道圣旨征召马培之进京。马培之家乡孟河镇的人无不为马氏奉旨上京而感到自豪,可是年逾花甲的马培之却是欢喜不起来。他自忖:京华名医如云,慈禧太后所患之病恐非常病,否则断不会下诏征医;既然下诏征医,可见西太后之病乃非同小可。此去要是弄不顺,只怕不仅毁了悬壶多年所得的盛誉,还可能会赔上老命。

马培之千里跋涉抵达京都,即打探西太后之病况。其时,关于慈禧之病传说纷纭,有人传是“月经不调”,有人说是“血症”,还有一些离奇的传说。马培之拜会了太医院的御医,先作打探,却不得要领,心中不由十分焦急。后又连日访问同乡亲友,最后还是一位经商的同乡认识宫中的一位太监,请这位太监向西太后的近侍打听慈禧患病的真实起因以及有关宫闱之秘二果然,从这条黄门捷径传出了消息,使马培之大吃一惊:慈禧太后之病乃是小产的后遗症:慈禧早已寡居多年,何能小产?马培之吃惊之余,心中已明白了大半,也自觉心安了许多。

接下来,就是要做好“面子”工作,既要照顾到对方“面子”,还要考虑到自己的面子。最关键的是这种“涂脂抹粉”一定要自然,不留痕迹。

一天,马培之在太监的带引下,终于来到了金碧辉煌、侍卫森严的体元殿。只见40多岁的慈禧太后,脸上虽然抹了很厚的脂粉,却难掩那血亏的面色。西太后先询问马培之的籍贯、年庚以及行医经历的一些细节。然后由太医介绍圣体病况。当时在场的还有京外名医薛福辰和汪守正等人,于是由薛、汪、马三医依次为西太后跪诊切脉。诊毕,三位名医又自开方立案,再呈慈禧太后。只见老佛爷看着薛的方案沉吟不语,再阅汪的方案面色凝重,此时三大名医莫不紧张,无不沁出冷汗。但当太后看了马的方案后,神情渐转祥和,金口出言:“马培之所拟方案甚佳,抄送军机处及亲王府诸大臣。”众人听罢,心中的石头落地,而马培之更是欢喜。马培之对慈禧太后的病因本来已心中有数,再切其脉,完全暗合产后血症。马培之在其方案上只字未敢言及妇产的病机,只作心脾两虚论治。而在药方上却是明栈暗度,声东击西,用不少调经活血之药,此正中慈禧下怀。西太后本来对医药就素有了解,见马培之方案甚合己意,这是因为医生开的药方要抄送朝中大臣,所以必须能治好病,又可遮私丑、塞众口,马培之的药方正符合这两种要求。另两位名医薛、汪的方案虽然切中病机,脉案明了,在医术上无可挑剔,但免不了投鼠忌器而不中老佛爷的心意。

后来,慈禧服用了马培之开的药,奇病渐愈,一年后基本康复。马培之本人也深得慈禧信任。但是无论是在京还是返归故里,马培之对慈禧的病始终守口如瓶。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大家都在人性丛林里讨生活,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会给人面子。

一个人如果眼睛不管事,无论什么时候都看不出门道来,而嘴巴没个把门的则更容易得罪人。有“心计”的人,一般都是看破不说破,这样才容易使对方既畏惧你,但又不得不敬重你。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你所希望获得的好处。

人人都有自尊心,伤害了别人的自尊,他会将之视为“奇耻大辱”,会一直耿耿于怀,随时找机会进行报复。所以,一般人际交往千万不能伤害别人的自尊。在无关得失的小事中,总要让对方一步,这当然不是为了博得对方的欢心,作升官发财的阶梯,而在于获得多方面的好感,给人面子,给自己多留一些余地,使自己不会因小事而受到不必要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