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1 / 1)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投入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而每一个成功的智者也都是终身学习的人。所以,想要成功并不难,只要不断地学习,学习,再学习,就可以获取成功!

有人问爱因斯坦,说:“您可谓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才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目前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未知领域的接触面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大,所以他更感到自己的未知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去探索。”

1945年,德国法西斯战败,我国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八路军迫切需要知识分子,于是鼓励知识分子从军。这时,联中被解散,宋健这个初中一年级都没念完的“小知识分子”,被分配到八路军东海军分区当了一名小八路。

宋健当上了勤务员,当时小学毕业已经属于“有文化的人”,但他并没有对知识觉得满足,常常看书着迷,首长很喜欢他的勤奋好学,教他写日记,并亲自批改,纠正用词。从那时起,这个在农村长大的穷孩子养成了爱读书、记日记的良好习惯,他读完了当时威海市图书馆的全部藏书。威海市政府的同事们都知道他爱读书,一看见这个小战士就逗他:“最近又读什么新书了?”

因为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步,宋健成长为一名爱学习、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优秀工农干部。那个时代造就了大量这样的优秀干部,他们为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可是宋健对知识没有觉得满足。1948年秋天,为了给接管大城市的干部培训,华东工矿部在刚刚解放的山东省博山市成立了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宋健有幸被分配到这所学校学习。它成为宋健人生的又一转折。

正是这样的学习环境,把宋健这个黄土地上长大的穷孩子引进了科学的殿堂,使他看到了科学的灿烂光辉。毕业了,同学们都分配到一些城市的机关和工厂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然而宋健依然对知识没有觉得满足,他争取到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的机会。

这是所重点大学,一上来便给宋健一个下马威。经考试,他的俄语几乎交了白卷。校领导命他进预科。他争辩道: “组织让我来念大学,而不是预科。”在他的坚持下,校领导同意他试读。人生地不熟,苏联教授用俄语讲课,宋健很难听懂。这个博山工业干部学校的尖子,来到这所全国重点大学一比,才知道人们以前对自己的过高评价是无用的,甚至是有害的。他曾经得120分的微移积分课,在这里刚刚考及格,其他功课也都在四分以下。形势严峻啊! “我决意不惜代价,昼夜奋战,学习俄语,补习课程。”功夫不负有心人。 “白卷”变成了“优秀”,勤奋争出了奇迹。

然而,宋健对知识仍不满足。1952年,这个贫穷矮小的男孩,凭着他的顽强和勤奋,闯关夺卡,从底层冲到前沿,登上了留学苏联的列车。

宋健被分配到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炮兵系就读。这是一所有着150多年历史的著名学府,沙俄时叫俄罗斯皇家工业学院。宋健在这样优良、严格的学习环境中,学习、熏陶、训练了八年之久,最后成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严谨的科研作风的人。

然而,宋健对知识的渴求没有止境。从四年级起,宋健除去在包曼工学院学习,又在莫斯科大学夜校攻读数学力学。他昼夜分读两所大学,贪恋着每一门课程。在莫斯科大学夜校,每天要学习三小时,深夜才能学完归来。坐在地铁列车上,他还在读书和做作业,有时坐过了站,往返回旋……

宋健就这样坚持学着。

1960年10月17日,宋健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当时学校一些教授认为宋健的论文已达到博士论文水平。有四位教授正式写信,要求授予他博士学位。他的导师和教研室的老师们都动员他再花三个月时间将论文修改一下,完成博士学位再回国。可是,这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宋健请示了大使馆,组织上让他立即回国。

这时,中国已开始研制“两弹一星”的伟大工程。以钱学森为首的一批科技人员,正投入导弹的研发工程。宋健当时还没回国,就已决定在国防部五院搞导弹研究设计。这时,尽管宋健对研究控制论入痴入迷,但为了祖国的强大,他放弃了完成博士学位的机会,谢绝了数位院士和老师同学的劝告,毅然整装回国。

30年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来到了。

1990年,宋健应邀回到母校(包曼高等工业学院)。那天,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礼堂里坐满了科学家,讲坛上挂着20多幅学术报告提纲。这里正在举行学术报告会,主讲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他仿佛是作为包曼高等工业学院的研究生来作博士论文报告的。宋健用流利的俄语讲述着。报告包括三个问题:最优控制,人口控制,偏微分方程控制。苏联科学家们专心听着宋健的报告,场内响起阵阵掌声。最后苏联最高学位委员会主席亲自授予宋健,由苏联最高学位委员会签发的科学博士学位证书。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当年的小宋健,那个贫穷矮小的男孩,如今已经变成了拿着博士证书的宋健,变成了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和俄罗斯科学院,瑞典、美国等工程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变成了为国家民族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一个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活到老,学到老,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如果你停止了学习,那么就等于放弃了进步的机会。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立下“学无止境”的志向,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探求无限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