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一般的人懂得这个道理,而一个善于权谋的人和一个精明的生意人更是深谙此道。
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实力总是有限的,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时,弱小者如要求生存,必不能以卵击石、莽撞从事,略动动脑筋,看看能否在保存自己的实力下赢得最大化的利益,这就需要点渔翁得利的策略了。
范雎是战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公元前266年,他被任为秦相。他主张远交近攻,歼灭敌国主力。
秦昭襄王对范雎说: “天下的贤才武士,以合纵为目标,相聚在赵国,而且要攻击秦国,我们该如何对付?”
范雎说: “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合纵关系。秦国与天下的贤才武士,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相聚要来攻打秦国,只是为求一己的富贵。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都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那块骨头,彼此都起了争夺之意。”
于是,秦王派范雎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散给合纵之士的黄金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争斗起来,也不再攻击秦国了。
就这样,范雎通过制造敌人的内部矛盾,瓦解了各国的合纵联盟,轻松坐收渔翁之利。坐收渔利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动出击,潜入对手内部去挑动矛盾,或者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然后得利;另一种是静观其变,做黄雀、渔翁一样的第三者,隔得远远地坐山观虎斗,看到对手杀得两败俱伤,便顺手牵羊,将厮杀的双方收入囊中。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条街上相隔不远,有三家规模实力大致相仿的绸布店,在这条商业街上几乎成三足鼎立之势。正值市面清淡。王家绸布店首先挂出了“蚀本大甩卖”的招牌,一时顾客盈门。对门的李家不甘落后,也立即减价。稍远一点儿的周家唐几乎被王、李两家抢走了所有的顾客,迫不得已也只能“降价酬宾”。但不多久,王家为了和李、周两家争抢生意,再一次降价,李家立即效仿。一时间,王、李两家竞相压价。
此时,周家店的老板心生一计,他放出风来说自己已赔得太多了,再不能支持了,索性先关了店面,不去争另外两家的生意了。这一来,王、李两家更是非要决一雌雄不可了。他们不惜血本,把价钱大降特降。果然,生意出奇的好,顾客不光人多,买得也多,很多人都是成捆成捆地买。等到他们的店都快被掏空了,本钱大赔,他们才发现,许多顾客都是被周老板雇来的。就这样,王、李两家,一家倒闭,一家成了周老板的分店,落了个两败俱伤的结果,只有周老板从中得了大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像周老板这样坐收渔利是符合商业竞争法则的,他依靠计谋,而使自己避免成为王、李两家这样的鹬蚌,这样的决策同样也需要智慧。相比之下,那些只顾眼前利益、片面地看问题的商家,是不可能想到并且采用理智的观战之法的。
渔翁得利还有一层含义可以理解为,不需要自己动手,让对方自己斗去,自己只需要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就可以了。
春秋时期,齐国有公孙无忌、田开疆、古治之三名勇士,立下许多功劳。但这三个勇士自恃功劳过人,非常傲慢狂妄,别说一般大臣,就是国君也敢顶撞。
当时,晏婴在齐国做相,对这三位很是担心。因为他们勇武过人,但又没有什么头脑,对国君也不够忠诚,万一受人利用教唆,则必成大患。晏婴便与齐景公商议,要设计除掉这三人。
一天,鲁昭公来访,齐景公设宴招待。晏婴献上一盘鲜美的大桃子。宴会结束后,还剩下两个桃子,齐景公决定将这两只桃子赏给臣子,谁功劳大就给谁。当然,这就是晏婴的计谋。
若论功劳,自然是:三勇士最大,但桃子只有两个,怎么办?三人各摆功劳,互不相让,都要争这份荣誉,其中两人先吃了桃子,剩下一人自觉无颜,自杀而死,吃了桃子的两人感到惭愧,自觉对不住朋友,也自杀而亡。这样,齐景公就去掉了心头大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晏婴巧妙地制造了矛盾,去除了祸患。
放到商业社会来看,如果你想将产品打入一个新的市场,需要找代理商的时候,先不用仔细地跟每家代理商谈条件,只要先充分宣传好自己的产品有巨大的前景和广阔的利润空间,给代理商们“两个桃子”,代理商们肯定谁都不肯放弃到口的肥肉,自然会拼命争取代理的资格,争相以优厚的条件与你合作。这种竞争的结果,自然是代理商们以微薄的成本帮你的企业代理产品,要比你单独找上门去优惠得多。先抛出去两个桃子,你就轻松地获得了整片“桃林”。
对于赚钱,聪明人总会赚得很轻松。这些都是源于他们深谙竞争的法则和商业的生存法则。如果你也想做一个聪明人,并且也很想赚钱,不妨想想这个道理。另外,在赚钱的过程中,不妨多想办法、多动脑筋。如此,就有可能坐收渔翁之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