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中,老好人通常会帮助他人处理事情。当然,偶尔的行为是可取的。倘若长久如此,就会给自己带来无形的麻烦。
大学毕业后,小杨进入了一家企业工作。小杨知道,自己刚刚走进社会,涉世未深,有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学起。于是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再加上踏实上进、勤学好问,在一起来的新人里最受“老辈们”的欢迎。
办公室脏了,准是小杨第一个打扫;饮水机没水了,小杨也是头一个给送水公司打电话;复印机里没纸了,也都是小杨买纸装纸。由于懂电脑,谁的电脑有了问题或是技术上的不明白都要找小杨帮忙。不久,小杨就成为公司的“兼职”电脑顾问,还是系统的维护员。同事知道小杨走得最晚,于是,关上电闸和锁好门的任务就永久性地交给了他。这样一来,小杨对下班已经渐渐失去了概念。
刚刚来了不到两个月,小杨就成了办公室里公认的“老好人”。小杨很是高兴,因为对于一名新人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别人的肯定和喜爱了。这给了小杨很大的鼓舞,更坚定了把“好人”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决心。他对别人的求助总是热心帮助,只要自己能够办到,绝不提个“不”字。
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和矛盾也就日益突现了。由于小杨总是在上班时间给予他人这样或那样的帮助,耽误了很多自己的工作时间。因此,小杨的上司总是批评他办事效率太低,公私不分明。每次都看到他穿梭于各个办公桌之间,扰乱了其他同事的工作。小杨就这样被训着,有着一肚子的委屈,可上司的话也的确没错。
此后,小杨一心一意地扑在自己的工作上,当别人“求救”时,小杨如果正在工作,就很不好意思地委婉拒绝了, “老好人”的称号也就随着慢慢瓦解了。有些人说小杨对业务上手后,目的也就达到了,没必要再委屈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于是大家也都不愿再让小杨帮忙。这时,小杨才发现夹在老板和同事之间是那么的难受,无法找到一种方法把两边端平,自己那么久的努力竟然会被这么轻易地埋没掉。
要知道,存好心最怕是好心做坏事。好事做不成,还让自己遭遇“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当习惯成自然的时候,你想改变角色定位、不再当老好人就难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当你因为好心而没有了主见时,更有可能成为裁员的首要目标。在公司里出了名的“老好人”小杨,工作中他与大家共进退,有困难与大家一起扛;别人说好,他就说好;别人说坏,他就不吭声,默默地隐匿在大家之中,久而久之,他成了老板视而不见的隐形人。公司不景气,老板有意裁员,便首先想到了他。
其实,职场中的“老好人”,事实上最终将成为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他们在职场中总是因为分担了别人的工作而使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一团糟,而且大部分人从来不敢表现出自己的想法,表达出自己的态度。相信这样的人在职场上是永远都不会有所突破,永远都不会成功。
每个人都有一种带些劣根性的心理。当人们在不停地索取后,这就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就好像在他们的心目中,你就是“老好人”,有问题找你肯定能解决。而且索取变得更加没有边际,仿佛形成一种思维定式。于是当碰壁后,就会逐渐在心中颠覆你的“好人形象”。相反,那些平时一贯冷漠的人,在给了别人一次帮助后,反而会让人记住很久,也会让人更加感动。这是因为, “老好人”的行为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所以往往忽略了好人的付出和牺牲。换句话说, “好人”的好行为就是应该的。而那些平时很少主动“出击”的人们的一次善举,就让人们在陌生中体会到温暖,反而更加难以忘记:曾经谁谁帮助过我,他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高傲。
而且, “老好人”没有什么真正的朋友,没有人会在他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别人都会觉得他对自己不是真心的,他之所以与自己交往是因为有利可图。俗话说,和任何人都是好朋友的人。不能成为任何人的伙伴。
所以,虽然你需要低头,需要乐于助人,但千万不要做“老好人”,因为老好人并不是好人,这一点孔子早就说了。他说:“乡愿,德之贼也。”“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的“乡愿”约等于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地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不仅古代圣贤这样认为,现代西方管理理念也有着同样的观点。哈佛商学院MBA职业发展规划主任蒂莫西·巴特勒在《别和成功擦肩而过:职场精明人的12种缺陷》一书中指出, “不惜任何代价避免冲突,当老好人”成为阻碍职场人士成功的首要障碍。
如果你也有老好人的倾向,一定要及时地转变。首先要学会勇敢地拒绝不合理的请求,其次,要懂得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让别人无视你的存在。否则,一旦戴上老好人的帽子,处境将会非常尴尬。付出将是一种浪费,实在是做人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