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安思危可化危为安(1 / 1)

凡成大事者,都有居安思危的心态。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在危难还未靠近他们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准备,从而既可以有效化解可以避免的危难,又可以在不可化解的危难来临时从容镇定地应对。

唐代魏征说: “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安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如果能够居安思危,必定将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宋太祖建立宋朝后,先是笼络了后周重臣,接着又平定了各地叛乱,但他还是不安心。他曾亲自参加过拥立后周太祖郭威的行动,深知兵权对于皇帝宝座的重要性。现在,他结盟的义社十兄弟以及其他曾同他一起冲锋陷阵的兄弟们,威望并不比他低且又拥有重兵,使他感到了潜在的威胁。他想收缴兵权,又有些不忍心,毕竟这些人曾与他同甘共苦过,为他赴汤蹈火过。宋太祖举棋不定,去找赵普商量。赵普说: “他们本人是不会背叛您的。在我看来,他们都不具备您这样统御天下的才能。但万一他们手下的人要拥立他们,也就由不得他们本人了。”赵普的一番话,终使他痛下了决心。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宋太祖召来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设便宴招待他们。酒过三巡,太祖以亲切而忧虑的语气说:“没有你们的拥戴,我不能有今天。你们的功德,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是,做皇帝也太难了,真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夜都睡不安稳啊。”

石守信等忙问: “有什么难事,让您睡不安稳呢?”

宋太祖说: “这还不明白,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

宋太祖话音刚落,石守信等惊慌不已’,赶紧跪下说: “陛下怎么说这样的话呢?现在天命已定,我们哪个还敢有半点异心呢?”

宋太祖说: “那也未必.。即使你们无异心,你们手下的人难道也没有吗?一旦他们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不想当皇帝怕也不行了。”

石守信等人一听此话,吓得不知所措,赶紧叩头,请宋太祖给他们指出一条路来。

宋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即逝。那些追求大富大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些金钱,除了供自己吃喝玩乐外,也使子孙们过上好日子。我想你们也不会不这样想吧?既然这样,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回去当个地方官,买些好田地,给子孙们创立个永远的基业,快快活活地过完一辈子呢?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上下相安,两无猜忌,不是更好吗?”

石守信等听后无言以对,只得叩头谢恩。第二天,石守信等功臣将领纷纷称病请罢兵权。宋太祖非常高兴,对他们安抚一番后,当即宣布免去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罗彦环等人的禁军职务,让他们到外地担任有名无实的节度使。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趣谈的“杯酒释兵权”。

为了进一步“安抚”被释去兵权的石守信等人,宋太祖还表示要和他们结为亲戚,不久,他把他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女儿延庆公主、昭庆公主则分别下嫁石守信之子和王审琦之子。赵匡胤的这些措施不仅使石守信等人获得了心理平衡,而且也避免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历史悲剧的重演。

宋太祖居安思危,用“杯酒释兵权”的策略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两座山之间有一条小溪,每座山上各住着一位修道高僧。一次,他们同时来到小溪边打水,并由此相识。此后,他们约定好下山打水的时间,以便能够常常见面。数年过去了,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不过,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日渐衰老。

一天,左边山上的高僧依然像往常一样下山打水。但奇怪的是,这位高僧这天并没有见到右边山上的高僧。等了一会后,他挑着水上山去了。然而,第二天、第三天直到一个月,他再也没有见到右边山上的高僧。

左边山上的这位高僧以为右边山上的这位高僧生病了,决定前去拜访他。爬上山顶后,他竟然发现自己的这位朋友正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修炼。他走上前去问道: “你是不是有一个月没有下山打水了?”

“是呀,很久没见到你了。”

他惊讶地问道:“既然你没有下山打水,精神为何还是如往常般抖擞?你是如何做到的?”朋友只是微微一笑,示意要带他去一个地方。

在朋友的引导下,他来到了后院.并在那里发现了一口井。朋友解释道:“不用我多说,想必你已经知道其中的原因了。我知道自己要渐渐老去,总有一天会挑不动水的。于是在空闲时间,我便会忙着挖井。还好,经过这数年的努力,我终于达成了自己的心愿。”

冯梦龙说: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这个挖井高僧同样有居安思危的心态,并通过数年的准备解决了老年挑不动水的危难。

宋太祖和挖井高僧的智慧值得借鉴,因为生活中需要如此。比如,每个人都会面临退休和衰老的问题,如果在精力充沛的时候不注意积累财富,无疑会在年迈无力时还得为仍在继续的生命苦苦奔波。

因此,在处事的过程中,要想做到化危为安,不仅要有居安思危的心态,还要注意培养居安思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