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适当地打开沉默(1 / 1)

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适时沉默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保持适当的缄默,让自己身在暗处,令人难以琢磨,反而更能占据主动。

有张有弛的谈话在人际交往中至为重要。古人曰:有道德的人,绝不泛言,有信义者,必不多言,有才谋者,不必多言。多言取厌,虚言取薄,轻言取侮。与人交流,不是话说得越多,影响力就越大。有时候,沉默反而具有不可思议的影响力。

“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一位著名的心理学教授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倾听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沉默与精心的措辞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音乐中音符与休止符一样重要,能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因此,在研究“要怎么说话”之前,应该先了解“要怎么不说话”。

沉默并不代表没有声音。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适时沉默是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保持适当的缄默,让自己身在暗处,令人难以琢磨,反而更能占据主动。商业谈判中尤其如此。

一个印刷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

作为消费者,许多人在购买商品时,喜欢讨价还价,为了得到最低价,不惜把商品贬得一文不值。其实,这样做并非上策,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如果你的话太过分,有的商家会很生气,甚至可能一气之下,不卖给你了。如果你对商品的质量与价格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商家面前,不妨保持适当的沉默,让商家开出商品的最低价。

台湾作家刘墉的《有话好好说》一书中也有类似的故事:

老王想买一处房子。那房子他见过,他的同事老孙就住在那里。老伴还在老孙媳妇的陪同下去和开发商议过价。老王想以更低的价格买下,于是决定亲自出马。看房那天,老王拔牙,嘴里塞了棉花,没有说一句话。结果,不到二十分钟,老王以四十万的低价买到了房子,比同事老孙的便宜五万,比老伴询问到的价格少两万。

我们来看老王是怎么做的。当售楼小姐问老王是否第一次光临这一社区,他没说话,只伸出两根手指。当小姐继续追问上一次是什么时候,老王则没搭腔,只耸耸肩、笑笑。

进入电梯,小姐告诉老王,现在只剩下三个保留户,五十坪、八十坪和一百坪,老王依然保持沉默,用一根手指代替了回答。

小姐带着老王,一间一间参观。到最后,小姐说剩下的是样品屋,也是全区视野最好的一户,本来不想卖的。可是建筑业不景气,只好割爱了。看老王没说话,小姐又忙着告诉他,是减价割爱。老王还是没吭气,小姐再次开口,询问他是否知道以前的价钱,老王点点头。

房子的格局跟老孙的一模一样,所以到了屋里,不用小姐带,老王已经很清楚阳台在哪、热水器在哪、后门在哪。他特地到阳台上去看了一眼,绕着那大大圆圆的冷气主机转了一圈,摇摇头,又指指自己耳朵。他是想告诉小姐,我对这房子很了解,连它的缺点都一清二楚。

参观完毕。老王被带到销售中心的办公室。翻了翻彩色的大楼简介,老王又指指手表。小姐赶紧告诉他们的经理,老王对社区已经很熟了。老王点点头,指了指价目表,摇了摇手指,掏出笔写了几个字: “给我一个价钱。”

结果,售楼经理与小姐一商量,开出了最低价:四十万。

老王从头到尾,没说半个字,却比那些自以为聪明、充内行的人,获得更好的“待遇”,并且拿到了最低价,为什么?答案就是“沉默是金”。

老王的沉默显示了他的“深藏不露”。在那深藏不露之中,他又透露了一些令对方困惑的消息:他让对方知道了他的身份,知道他是第二次去,知道他对屋子的情况十分了解,知道他清楚行情,甚至让对方知道“他清楚那房子的缺点”。

相对的,售楼处却对老王一无所知。也就是说,售楼处在“明处”,老王在“暗处”。因为担心价格不合理吓跑顾客,所以他们才一下开出最低价。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话,或在该说话的时候说错了话而后悔,保持适当的沉默是避免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保持适当的沉默,除了可以令对方琢磨不透之外,还可以让你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减少说错话的几率,增加说对话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