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幸福指数与钱有关吗(1 / 1)

"幸福指数"的概念起源于30多年前,最早是由不丹国王提出并付诸实践的。20多年来,在人均GDP仅为700多美元的南亚小国不丹,国民总体生活得较幸福。"不丹模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国民幸福感的标准。国民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

经济发展了,为何国民幸福指数反而下降了呢?在国贫家穷年代,国民贫富差距不大,大家只要有吃有住,就感觉非常不错了;如果还有点储蓄,那就感到特别的幸福。那时,就算农民家庭,对日子也有盼头,盼望着子女考上大学、成龙成凤。孩子一旦考上大学,就成为了国家人,学费极低,毕业后有工作,吃住不愁。现在的家庭(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精神压力特大,从孩子上学起就面临着入学、学习压力,等孩子度过了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又为大学高学费发愁,就算大学毕业了,还要为就业发愁,就业了还要为房子车子发愁。

再来说房子。一说起房子,很多人就头痛,一说起房子,国民幸福指数立即大幅下滑。有网友贴出有关高房价的帖子,就为国民幸福指数下降作了最好的注释。帖子称:"因为房子,我们害怕失业;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创业;因为房子,我们被迫啃老;因为房子,我们不敢养育下一代。这就是作为社会栋梁我们80后们的真实写照。"父母为了孩子,想必也不敢大把大把地花钱,这就导致80后及其家庭幸福感的急剧下降。帖子还称:"70后,没房是垃圾。"因高房价催生了裸婚族和单身Q群。你说,在高房价面前,又有几人幸福感不下降?

GDP并不是衡量我们的生活有多好的完美指标,只将着眼点放在可衡量的产出上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合理的。经济学家对幸福总体上的观点是:我们所做的事一定要让我们更幸福,否则就不做,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非金钱。追求GDP的最终目的,应是全民不断进步的幸福生活。

尽管物质生活水平是让人们产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条件,但还有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的因素,如与家人的关系、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对文化娱乐的享受等。不应该放弃物质福利的发展,但这只是一种手段,我们的发展模式往往混淆了手段和最终目的。物质福利是人民幸福感的基础,但并非不惜一切代价都要达到的目的。

有的人为了钱愿意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结果赔上了自己的一切,这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追求金钱无可厚非,但是不能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