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人特别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对离开大海后的环境极不适应。当渔民们把刚捕捞上来的沙丁鱼放入鱼槽运回码头后,过不了多久沙丁鱼就会死去。而死掉的沙丁鱼口感很差,价格就会便宜很多--倘若抵港时沙丁鱼还存活着,鱼的卖价就要比死鱼高出很多倍。为了延长沙丁鱼的活命期,渔民们想尽了办法。后来一位渔民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方法:将几条沙丁鱼的天敌鲇鱼放在鱼槽中。因为鲇鱼是食肉鱼,放进鱼槽后,鲇鱼便会四处游动寻找小鱼吃。为了躲避天敌的吞食,沙丁鱼自然加速游动,从而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如此一来,沙丁鱼就一条条活蹦乱跳地回到港口。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作"鲇鱼效应"。
鲇鱼效应对于市场经济以及现代企业管理都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它指出,一个市场如果能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该行业的企业活跃起来,就能使企业获得足够的活力,在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使得市场更为高效。从本质上说,"鲇鱼效应"使得企业产生一种危机感,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负激励,但它的确是激活员工队伍的一个有效方法。另外,在中国古代典故中,"置之死地而后生"、"卧薪尝胆"这些成语讲的都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也都符合鲇鱼效应的本质。
《福布斯》总编辑大卫·梅克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编辑,可是他当总编时的管理方式却叫人难以接受。他对待下属从不留情面,而且总是一副冷冰冰的模样。尤其是他总是让团队成员感觉不安,总是会时不时地解雇一些表现不好的员工,逼得每一个编辑不得不为了饭碗竭尽全力地追求工作的完美。
正是由于大卫·梅克独特的鲇鱼式管理方法,《福布斯》的销售量和知名度才会节节上升。1964年,《福布斯》的销售量已达到40万份,这个成绩让它与老牌杂志《财富》、《商业周刊》并驾齐驱。
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人员长期固定,就会缺乏活力与新鲜感,容易产生惰性。对于企业而言,将"鲇鱼"加入进来,就会制造一些紧张气氛。当员工们看见自己的位置多了些"职业杀手"时,便会有种紧迫感,知道该加快步伐了,否则就会被挤掉。这样一来,企业就能焕发出旺盛活力。
同样,如果一个人长期待在一种工作环境中从事同样的工作,就容易厌倦、疲惰,就会产生职业倦怠。对个人的成长而言,将"鲇鱼"加入进来,就会使自己产生竞争感,从而促进自己的职业能力成长和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就容易获得职业发展的成功。
为自己引得鲇鱼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为自己树立职业学习榜样,在工作环境中认识到竞争对手的存在,适度保持职场压力。
"鲇鱼效应"其实就是一种压力效应。很多研究发现,适度的压力有利于我们保持良好的状态,更加有助于挖掘我们的潜能,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率。比如运动员每到参加比赛,一定要将自己调整到适度的压力,让自己兴奋,进入最佳的竞技状态,如果他不紧张、没压力感,则不利于出成绩。适度的压力对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资源,是有正面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