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学会交替学习(1 / 1)

情景再现:

小叶马上就要升毕业班了,爸爸妈妈一直希望她能考个重点中学。然而,小叶的成绩一直处在班级中等水平,离重点中学的要求还差一大截呢!爸爸妈妈很着急,与小叶的老师沟通,小叶的老师说:“小叶这孩子学习挺认真的,可我发现她的注意力不太集中,有些时候反应还显得有些迟钝。”

这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小叶的爸爸发现,小叶学习的方法不太好,这不,她要么捧着数学书不放,要么就跟语文书“死磕”。虽然学得挺认真的,但学习效果并不好。

小叶的爸爸忽然明白了。于是,他坐了下来:“小叶,你一直都是这样看书学习的吗?半天数学半天语文?”

小叶好奇地看着爸爸,问:“是啊,怎么了?”

爸爸耐心地说:“小叶,要学会交替学习,一直盯着一门课程学习,效果远远没有交替着学习来得快!”

“可是,你不是说过,学习要专心致志吗?”小叶反驳道。

“学习专心和交替学习是两码事,交替学习是有效调节大脑的好方法,不信我们试试看?”爸爸用鼓励的目光望着小叶。

在爸爸的指导下,复习期间,小叶试着交替学习,感觉学习效率明显高了,期末考试时,成绩也进步很大。 学习时,大脑所主管的视、听、读、写以及记忆、分析等功能区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可是这种兴奋状态有一定的限度,超过限度就会使原来兴奋区域的兴奋状态减弱,抑制会越来越强,兴奋就会逐步变为抑制,使大脑疲劳、困倦,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效果。所以,家长应让孩子学会合理用脑,善于用脑,懂得如何适当调节。交替学习就是一种很好的大脑调节法,它能帮助孩子提高大脑的兴奋程度,使孩子集中注意力。

那么,家长应如何指导孩子学会交替学习呢?专家建议:

1.让孩子在学习计划中体现出交替学习

当孩子制订学习计划时,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在计划中标明交替学习的时段。这样,就能形成一种有形的约束,避免孩子可能出现的学习疲劳,延长孩子大脑的兴奋时间,让孩子少承担不必要的压力和痛苦。

2.注意文理科交替学习

在学习时间的安排上,要特别注意把文理科错开。这是因为交替学习内容差别较大的不同书种,比长时间读一种书籍的效率高。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各有分工,不同学科在大脑中使用的脑区是不同的,左半球侧重于逻辑与抽象思维,右半球侧重于形象思维。因此,学生在做数理化习题时,大脑左半球容易疲劳,这时应该调换学习内容,可以复习文科,记英语单词,做语文作业,使紧张工作的大脑左右半球轮流休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看书时,可以把文理科的课程交替学习,这样的做法能使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从一个区域转到另一个区域,结果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不仅不会疲劳,还能让两科的学习互相促进。这实际上就是转移兴奋点,既可以避免前后的学习内容相互干扰,也可以避免出现越学越无趣的情况出现。

3.重点科目分成几段时间来学习

对孩子的弱项和需要重点学习的科目,可以把每天的学习任务分成几段时间,分别进行学习,这比连续学习效果更好。

4.复习阶段注意学科知识的前后交替复习

在复习阶段,家长可以找一些涉及不同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题,引导孩子交替学习同一科目内的不同部分,通过比较分析,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它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对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横向的知识网络,并通过比较来促进理解、强化记忆。

5.音乐调节

当感到学习累了时,可以试着让孩子听一会儿音乐,不仅有助于松弛神经,更能够促进大脑疲劳的缓解。人学习时使用的大脑区域,和听音乐时使用的区域是不同的,当音乐响起,你的听觉中枢兴奋起来,其他中枢就能够得到彻底的放松。这种交替使用大脑不同部分的办法,具有非常好的调节作用,能让学生的情绪逐渐恢复到较亢奋的状态,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下面的学习。

6.安排好学习与作息

如复习功课时,可以几门课程交替学习,每门45~60分钟比较合适,中途休息10分钟,再复习另一门功课。连续学习两个小时后,最好能有2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空气、散步、练操等,让部分脑细胞得到休息,还可以调节神经机能,提高大脑反应。全天复习阶段,上午可以学习4个小时,下午安排2个小时的学习,l~2个小时的户外锻炼,晚饭后的学习时间,则最好不要超过3个小时,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这样,能保证学习时的注意力相对集中,学习效率也可以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