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良好的沟通必须是情感的共鸣。”那么,情感的共鸣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般来说,人与人之间交流,很难在一开始就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往往需要说话的人先引发对方与自己交谈的兴趣,经过一番深刻的谈话、了解之后,引起他人心理上的认同感,这样,才有共鸣可言。
1.共鸣,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美国爱荷华州的文波特市,有一个极具人情味的服务项目——全天候电话聊天。每个月有近两百名孤单寂寞者使用这个电话。主持这个电话的专家们最得人心的
是第一句话:“今天我也和你一样感到孤独、寂寞、凄凉。”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孤单寂寞者的充分理解之情,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作用,难怪许多人听后都掏出知心话向主持人倾诉。如果没有了理解,又怎么能说出这充满了热情味的话呢?
2.共鸣,需要的是温情的言语
在拥挤的火车上,一位疲惫不堪的妇女,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站了很久,也没有人让座。孩子指着坐在旁边的一个小伙子对妈妈说:“妈妈,我累了,你跟这位叔叔说说,让我坐一会儿吧。"妈妈轻声地对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好孩子,叔叔也很辛苦,也很累,再坚持一会儿吧。"一番话说得小伙子再也坐不住了,站起来说:“小朋友,你来坐吧,叔叔不累。”这样,小伙子主动让了座。
妈妈的话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感染力?原因就在于她的话语能够克已谅人,充满了对别人旅途艰辛苦累的深深理解,有一种浓厚的人情味。话不多,情却浓。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很明显的。
正所谓“好言一句三冬暖”,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人情味常以其产生的巨大征服力和凝聚力而备受青睐。所以,做家长的人应该引导孩子,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多为他人着想一下,给咖啡加点糖,给谈话加点人情味,用轻柔的语言安抚和温暖对方的心灵,会让对方心怀不尽的感激和谢意,会让自己的话深得人心。
3.激发同情心的语言能引起共鸣
在法国巴黎大街路边,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老人默默地站着。旁边有一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显然,这是一个乞丐。然而他脚下的盘子里空空****的。
一位叫让·彼浩勒的诗人路过,见此情景,便悄悄地走到木牌前,加了6个字。木牌上变成了:"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写完,诗人便离开了。
过了半天回来一看,诗人返回原地一看:老人的脚下已钵满盆满。
添上的6个字何以有如此大的魔力?还是白居易先生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风光旖旎的春天到了,人们可以看花红看柳绿看山青,而这位老人却什么也看不到,多么可怜啊。诗人抓住了人们的同情心,使之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用语言拉近心灵的距离
有一位老师担任了一个以调皮闻名的班级的班主任。开学的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放牛班、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就拿体育成绩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争当优等班……"
这位老师的这一席话使同学们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了,从自卑的心理中树立起了信心。
为什么老师的话会产生如此出色的效果呢?原因不仅仅是这位老师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励,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个"我们",右一个"我们",使这些内心充满自卑的学生感受到了温暖和亲情。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使得这位老师的一番话对学生们具有非常大的鼓舞作用。
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如果孩子掌握了以上的说话诀窍,不就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脱口而“秀”了吗?
那么,要想孩子的话打动人心,引起共鸣,还应该让孩子注意那些情况呢?一、多用感性的话语
感性的话语能讲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所以比较容易抓住听话人的心。所以,让孩子多说感性的话,能比较容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
二、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让孩子知道,与人交谈的时候,空洞的大道理要少讲。如果真的要讲,那也应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样,说的话才能生动感人、有说服力。
总之,要想达到自己的说话目的,学会以情感人、**共鸣很重要。用真情抵达对方的心灵,又何愁对方不打开自己的心扉,与你做真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