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的情绪体验一般会在孩子2岁左右的时候出现,而且每个孩子恐惧的事情都不太一样。比如有的孩子害怕小动物、小昆虫,有的孩子害怕大框子、吸尘器、暖气片,还有的孩子害怕新环境、陌生人等。在生活中,孩子常见的“恐惧”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分离焦虑
小平平时就很粘人。妈妈第一次出去上班的时候,小平正在外婆的怀里吃牛奶,妈妈蹑手蹑脚地出门,就怕小开看见。可后来小平还是发现妈妈不见了,他觉得很委屈,好一阵哭闹,最后哭累了,就在外婆的哄骗下睡着了。
可是从此,小平就变成了妈妈的小跟班,只要妈妈一准备出门,小平就像个间谍一样,一下子出现在妈妈面前,用一双小手使劲地揪住妈妈的衣服,死活不肯松手,哭个不停。
小平的这种行为就属于"恐惧"的一种"分离焦虑",它是孩子成长阶段中的必经之路,为了使分离焦虑的过程能更加平稳地过度,家长需要提前开始训练孩子学习适应和妈妈的短暂分离。可以与孩子玩分离游戏,教导孩子理性的道别方式,每次外出的时候,都要与孩子说明确切的外出时间、去往地以及归来的大致时间,说明的语言要尽量具体,让孩子可以理解。提前的训练可以缓解孩子对分离的恐惧感,让分离的过程多一些愉快的情绪体验。
2.社交恐惧
米米是家里的开心果,只要有她在,到处都是欢声笑语。可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家伙,在外面却是一副文文静静的样子,不仅文静,简直就是有些内向得过了头。邻居的奶奶想跟她打个招呼,她便赶紧装没看见地往妈妈怀里藏,脸一直埋在妈妈的臂弯里,好像生怕别人看见似的。隔壁的叔叔过来,摸摸她的小脑袋,她哇地一声就哭了,然后伸手一边拍打叔叔的手,一边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生怕自己被抢了去。
怕生是很多宝宝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一般不到1岁开始,到2岁左右逐渐缓解并消失。千万不要勉强孩子在客人面前要乖巧懂事,不让陌生人接触自己,是孩子本能的一种保护手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宝宝社会性的发展,这样的情况会慢慢得到好转的。
如何帮宝宝适应陌生人的存在,并进一步接纳他们呢?爸爸妈妈可以首先将宝宝抱在怀里,让他在舒适惬意的状态下接触到陌生人,父母可以和陌生人友好地聊天,要让宝宝感受到这种融洽。平时也可以多带宝宝出去玩耍,出门时经常和邻居打招呼,和亲人和朋友常联络……宝宝接触陌生人的机会多了,他的恐惧心理就会慢慢消除了。
3.成就焦虑
所谓"成就焦虑",就是一种因希望超过他人而担心被他人超过所引起的持续的紧张不安,带着恐惧性的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有成就焦虑的宝宝总担心比不过别的小朋友而使得爸爸妈妈不再爱自己。如果孩子们意识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取决于他们是成功还是失败,他们就会惧怕面对挑战。这种惧怕起源于对每一次成就经验的体验,因为每一次这样的经历都会使父母对他们的关爱面临危险的考验。成功的可能性可以引发孩子们取得成绩的愿望,以获得父母的关爱。可是,失败的可能性会使孩子处在担心失去父母关爱的持续恐惧状态之中。这种不安全感会抑制孩子去探求、冒险和争取最大成就的动机。
4.认识不足引发的恐惧
每次妈妈使用吸尘器时,对小羽来说都是一次格外恐惧的经历,他总是大哭大闹,好像吸尘器是只大老虎,不管妈妈怎样跟他讲都没用。原来是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它吃掉了一小块纸片呢,没有比这更可怕的了。你看它那长鼻子在地上闻来闻去的,肚子里轰隆隆地怪叫着,好像饿坏了的样子,说不定妈妈没看住,它就会把自己给吃进去呢。
那个会吃灰尘的长鼻子会把我也吃进去吗?我相信它一定可以吃掉我!因为我上次亲眼看见它吃掉了一大团纸片呢!太可怕了!它吃饱的时候还会怪叫,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它明明就是一个大怪物呀!
小羽的这种表现就是由于认识不足引发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孩子怕鞭炮声、怕雷雨、怕闪电、怕黑……这些害怕看起来似乎有些空穴来风,但并非没有道理的。孩子惧怕它们,正是由于对它们的认识不够造成的。
5.受恐吓导致恐惧感的产生
生活中,有些家长见孩子要哭要闹,或者淘气调皮不听话,就用大灰狼、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想以此来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来吓唬;有的家长索性关掉电灯,发出各种怪叫声,造成一种阴森可怕的气氛。恐吓对制止孩子一时的哭闹,会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是很大的,它会给孩子带来长时间的心理创伤。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想起就害怕。这种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偏僻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此外,大众传媒中的一些画面、一些故事讲了可怕的内容,或者生活中某些偶发事件,如着火、洪水等吓着了孩子,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怕的阴影,导致产生恐惧。
生活中,孩子常见的"恐惧"来源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孩子的恐惧情绪会随他独立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减弱、消退,也有个别孩子可能会持续地对某些恐惧物感到强烈的恐惧,有时这种恐惧的感觉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发展成与孩子年龄段不相称的非正常的恐惧。当孩子的胆怯不安不只是针对某个事物或现象,甚至电视、谈话中出现他所惧怕的事物,都能让孩子紧张不已,那么这时他的恐惧已经超过正常状态了。超越正常状态的害怕,极易发展成儿童心理恐惧症,其影响不可小视。它往往会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他今后的性格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因此,父母应该立刻引起重视,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缓解这种因恐惧带来的心理压力。
家长是预防童年恐惧的主角,也可能成为制造童年恐惧的主角。因此,当孩子出现了"恐惧感"时,家长应积极地追问原因,寻求对策,以帮助孩子走出恐惧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