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骂",不如给孩子讲道理(1 / 1)

生活中有这么一些冲动型的家长,一见到孩子做了什么淘气的事,不是抓过来一阵毒打就是气急不过辱骂孩子“你这个浑球”,"数你不懂事","你就不知道干好事"等以消内心之愤。殊不知,孩子不仅不能随便打,更不能随意辱骂。

心理学研究表明:破坏性的批评与责备是扼杀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可怕的杀手。在父母一次次的斥责声中,孩子会渐渐习惯这些词语,从而变得麻术不仁,缺乏自尊心,成了所谓的木头人。这种人最容易被大众所遗忘、无视甚至践踏,人缘自然是奇差无比。这正如有人指出的:"那些被认为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外界没有给他们提供使自尊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的自尊心是残缺的,病态的,他们是斥责教育的受害者。”

我们很多家长,总认为批评、斥责孩子是为了管教孩子,而管教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因此,经常强迫孩子照父母的话去做,否则就开始声讨。这很容易使孩子变得被动、依赖,遇事只会等待大人的指令,不敢自行做出判断,唯恐做错事情遭到斥责,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发展,对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也极其不利。

从表面上看,遭到斥责的孩子很快表示服从,似乎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事实上,孩子记住的只是斥责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体验,而对自己的过错行为本身却很少自我反思,因此斥责反而会削弱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傻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父母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反而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

为了避免斥责带来的负面效应,家长要尽量少辱骂、斥责孩子,确有必要进行斥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孩子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由于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少,能力有限,因此常常会惹出这样那佯的事端来,父母应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讲讲道理,同时更应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导他自我反省,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

2.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

批评孩子时,不要给孩子一种新帐老帐一起算的感觉。说话要切合实际,避免说教,掌握好分寸,因为及时处理,有助于条件反射的建立,剌激的强化,教育效果显著,不要等过了时候再处罚,此时孩子可能已经忘了自己曾做了什么。恶语相讥、打骂等方法只能让孩子作出服从表象,而不能做到心服口服。另外,经常受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往往会表现出暴力倾向。

3.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负责本身只是一种教育手段,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孩子今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因此,父母在斥责孩子的同时还要耐心地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最好是暗示,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判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改进。

4.尊重孩子的人格

在大人眼里,往往觉得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其实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会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情感倾向,也需要别人的理解和信任。我们只有尊重孩子,用科学民主的方法对待他们,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有高度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人。因此,斥责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切莫在大庭广众之下训斥孩子,也不要说粗鲁、讥讽孩子的话。

5.对于孩子的评价,家长应做到不事声张

有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的官员黄喜微服私访,路过田间,看到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就大声问:"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农夫一言不发,到了地头,农夫才在黄喜耳边小声说:"边上的那头牛更棒些。”黄喜很奇怪,问他为何这么小声说话?农夫回答:"如果我大声说这头牛真棒,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对它们的评价,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难过。”

这则故事颇令人反思,对于一头牛的评价,农夫都能做到不事声张,那对于我们的孩子呢?是否更应该如此?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关注到孩子的“自尊心”,对于犯了错误的孩子,能抱一种宽容的态度,那么,我们的孩子是否会变得更加自尊呢?事实是肯定的。

对于那些犯了错,或者表现不好的孩子,家长与其责备,不如给孩子讲道理!给孩子讲道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

俗话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跟孩子讲道理,应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在此基础上再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这样孩子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如果一味地数落孩子,责怪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对,只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

(2)所讲的道理要“合理”

跟孩子讲的道理应合情合理,不能信口胡说,也不能苛求孩子。因为大人信口胡说,孩子是不会服气的,大人的要求过分苛刻,孩子是办不到的。比如生活中有的父母自己喜欢吃零食,却对孩子大讲吃零食的坏处,如此,,孩子是不会听从的。

(3)要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跟孩子说理时,孩子可能会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辩解,大人应给予孩子申辩的机会。应该明白,申辩并非强词夺理,而是让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讲明白,给孩子申辩的机会,孩子才会更加理解你所讲的道理,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4)要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

孩子和大人一样,情绪好时比较容易接受不同的意见,不高兴时则容易偏激,因而跟孩子讲理,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情绪状况,在其情绪较好时,对其进行教育,若在孩子情绪低落时跟他说理,是不会奏效的。

(5)在实际情境中给孩子讲道理

对于年纪比较小的孩子,跟他讲道理他可能会听不懂,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道理太多反而让他觉得心烦。因此,家长可以通过实际情境中给他们讲道理,他们才会愈来愈懂事。例如,孩子抢小朋友的玩具,问问他:"如果别人抢你的玩具,你会不会不高兴?"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如何影响别人。年纪大一点的孩子,家长可以直接问:"如果我也是这样做的,你会觉得如何呢?"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比单纯地说教效果更加。此外,通过故事给孩子讲道理,也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