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总喜欢什么都给我安排好:衣服应该这么穿,出去玩应该带什么吃的,每天应该几点睡觉……总之,我做的好象都不对,要是没有按她的做,她就会很生气"。
12岁的刘东怎么都想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老爱给自己做决定,并且一切还得按照她的意思去做。
家长喜欢给孩子安排一切,初衷是希望通过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教给孩子,让孩子少走弯路。其实这是一种保护心理使然。在家长眼里,孩子总是弱小的,而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可以间接减少孩子在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然而,对孩子来说,他们有时更愿意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获得对事物的看法和处理事情的方法。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2岁多的小男孩,走到一处多级台阶下面。父亲放下孩子,想休息一会儿。男孩好奇地顺着台阶向上爬,每爬一级都特别费劲,要吭哧老半天。父亲看着孩子爬了两级,就受不了了,抱起孩子噌噌几步走到了最高处。孩子又哭又闹,父亲一脸茫然,骂道:"臭小子,你不是要上去吗?我把你抱上来,你哭个啥?"
一位老人走过去,对那位父亲说:“你把孩子抱下去,让他重新爬,他就不哭了。”父亲一脸不相信的样子,但是孩子在哭,没办法,只好照做了。他把孩子抱到台阶下面时,孩子马上止住了哭声,开始重新爬台阶。这位年轻的父亲很奇怪,问老人:"怪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样的启发呢?两岁的孩子都希望通过自己“爬行”来获得生活的体验,更何况是一些大孩子呢。作为家长,如果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剥夺了孩子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孩子非但没有帮助,还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会让我们的孩子因为家长的"不放手"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能力。黄宁就是这么一个范例:
黄宁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个子长得也高,俨然像个小大人,但是他做作业却从不认真、不细心。黄宁完成作业的最后情景经常是这样的:匆匆忙忙地、飞快地将作业写完,不管对错,将铅笔往桌上一扔,就急急忙忙跑向电视机前或者是奔向门外。
书桌上满摊着他的作业本、练习册、课本以及铅笔、橡皮。通常是黄宁的妈妈,先将书桌整理整齐,把他的课本、铅笔盒等一一放入书包,然后再将他的作业从头至尾检查一遍,用铅笔将错误的地方勾画出来(通常总会有错误,而且不会太少),再将孩子叫回来改正。
对于妈妈指出的错误,黄宁连想都不想,也不问为什么错了,拿过来就改。时常,改过的作业还是错的。当他再被叫来改错时,他就会不耐烦,大声地嚷着说:"你说应该怎么做?"
在这个例子中,妈妈的代劳,非但没有让黄宁改掉自己不认真、马虎的学习习惯,还助长了黄宁依赖的心理,抹煞了孩子原本应该有的责任心。一个缺乏责任心,对自己的事情毫不在意的孩子,今后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
与黄宁一样,赵美美也是一个习惯了家人包办,缺乏自理能力的孩子——
赵美美是一名大学二年级的女生。从小到大,她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自己的衣服从来不洗。每周回家一趟,她都把自己的脏衣服带回家给她的妈妈洗。而每过一个月,赵美美的妈妈就会从家里过来给她家的"美美"换被套,然后把脏被套带回家洗!赵妈妈的话说,她家的"美美"从小就聪明,就是体质太弱了,干不了活!
正是因为赵妈妈的过度"呵护"使赵美美失去了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在生活中她不善于自理,而在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更是倍感艰辛,一遇到事情,赵美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妈妈。
也许,赵妈妈并不知道,正是自己这种过分"保护"的爱,销毁了孩子对生活的所有信心,使得孩子失去了起码的生活能力。
其实,能力是需要靠实践培养的,是需要机会锻炼的。如果平时孩子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包办、代替,甚至是干涉了,那么,孩子哪里还有自己做事情的信心与勇气呢?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知道,孩子是有思想的个体,是独立的人,他们需要在宽松的环境里才能健康地成长起来。干涉太多,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失去独立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这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此外,过分干涉孩子,还可能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与家长起冲突,甚至自暴自弃以刺激父母,给家庭和社会埋下隐患甚至带来伤害。这里就有这么一个故事——
王宇航是某重点中学初三学生,他从小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性格也很随和,很乐于助人,每到周六周日,就经常主动到爷爷奶奶家帮忙。
可是,自从上初二以后,宇航和父母尤其是母亲关系日趋紧张,经常为了一点小事吵架。有几次吵得太厉害了,索性了离家出走,两三天都不回家。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宇航的妈妈非常担心,所以就带宇航去看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与宇航交流后才知道,原来,宇航的妈妈是一个“干涉欲”很强的人,她动不动就会盘问宇航跟谁在一起,给谁打电话了!甚至是宇航做作业的时间,她也很不放心,三番两次地来"偷看"这让宇航非常反感,于是矛盾就爆发了!
为了表现自己的不满,宇航就用逃课、离家出走来刺激他的母亲!
宇航的这种情况正是家长过分干涉引发的,在青春期,有很多孩子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他们“自我意识”逐渐增强的表现。一方面他们渴望被关注,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过多地被关涉!因此,对于家长的干涉、批评与责备,他们都会表现出愈来愈强烈的反抗情绪,故意与家长唱"反调"。同时,他们的反抗更多的是以潜在的形式出现,如对家长在生活和教育上的安排,采取不关心、不表态、无所谓的态度等。
那么,对于孩子的教育,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专家建议:要想孩子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能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并能相信自己,悦纳自己。家长应该放开手,给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机会,引导他们自己去认识社会、了解生活、体验坎坷、波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体察与感悟之后跨越生活中的一道道障碍,变得勇敢、坚强起来,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经得起风雨的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