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45岁就当上了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创立以来最年轻的一位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也被誉为全球第一的CEO,当代最成功的企业家。他的名字叫杰克·韦尔奇。
但是谁都没有想到,他在小学时候不但没有那么出色,而且还是个口吃的人。因为口吃他时常被同学嘲笑。
一天,他又因为上课回答问题时,结结巴巴的,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一番。他非常沮丧。
他回家跟妈妈说:"他们都嘲笑我,我是不是很糟糕?"妈妈当然更难过。
但是妈妈不是一个寻常的妈妈。
这个孩子,这种情况好像安慰并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妈妈一脸欢笑对他说:"哦!原来你是为这个伤心的?"
"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没有办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啊!难道你不知道你远比其他孩子聪明吗?"妈妈补充地劝慰着孩子。
杰克·韦尔奇顿时心里一亮,他从此不再为口吃而自卑了,因为走出了自卑,所以他便很快就摆脱了口吃的毛病。
杰克·韦尔奇说:"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会成为我们信心建立的基石。"在整个学生时代,韦尔奇的母亲都始终是他最热情的啦啦队长。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几乎都听过一个韦尔奇母亲告诉他们的关于她儿子的故事。而且在每一个故事的结尾,她都会说,她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正是这么一位伟大的母亲,铸就了杰克·韦尔奇自信的性格。
可以说,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性格的铸造师,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都深深地烙刻着家长教育的印记。那么,培养孩子自信的性格,家长应如何落实自身的态度呢?
1.调整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孩子自信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如何,如果孩子感到父母爱他、尊重他,态度温和,孩子就会活泼愉快,极热情,自信心强。相反,如果孩子频频受到父母粗暴的训斥,就会变得态度冷漠,情绪低沉,对周围的事物缺乏自信心,再也无意上进了。
为此,家长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是否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着意为孩子创设一个培养自信心的良好环境。如在孩子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多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的"。孩子的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家长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的意识,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育,孩子自然就会“自信”起来了。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失败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像知心朋友一样关怀他、鼓励他。这时的父母更应该和孩子共同面对困难,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孩子说:我相信你行。
2.帮孩子树立信心,爱护孩子的自尊心非常重要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常常是自卑的,总是自我否定,缺乏自信,他们的心理脆弱,焦虑抑郁,做事畏畏缩缩,害怕失败,不愿去尝试、探索,甚至放弃成功的希望。认为自己是丑小鸭,没人会爱他,没人愿理他,一些热闹的集体活动场面,在他们的眼里无异于一座刑场。
因此,父母要特别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去讽刺和挖苦孩子;不拿自家孩子的不足来与别家孩子的优势比高低;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不滥施权威,在别人面前惩罚孩子,给孩子留下增强自信心的空间。
3.避免拿别人孩子跟自己孩子比较
很多家长,为教育孩子,总是拿班上学习好的同学来和自己孩子比较,或拿自己单位同志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试图让自己孩子能够学习别人孩子的优点或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这种做法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有害的。
首先,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如他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看不起自己,感到泄气。
其次,家长经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进行比较,还会让孩子产生嫉妒的情绪,当一个人把精力用在嫉妒别人时,他就没有足够的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再次,家长的比较即使激发起孩子向别的孩子学习的欲望,可是,盲目地学习别的孩子,会使你的孩子失掉自己的特点与个性,成为别的孩子的复制品。这样的孩子永远都难以赶上或超过别的孩子,从而产生劣等感,最终丧失自信心。
每个家长应该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独特长处和与众不同的个性,每个孩子只有从他自己实际的基础上发展,才能成才。家长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孩子找出他的长处,发展他的个性。
4.让孩子与自己比较,找到自信的资本
爱因斯坦小时候在课堂上做手工,老师要求每个学生做一只鸭子。全班学生纷纷把做出来的鸭子交给老师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唯有爱因斯坦迟迟才交他的手工活,老师看过之后高高举起,用嘲笑的口气对全班同学说:谁见过世界上比这更丑的鸭子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爱因斯坦站起来大声说:"有,同学们。"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只更丑的小鸭子高高举起,"那就是我第一次做的鸭子"。
自信来自于哪里,自信就是不跟别人比,就跟自己比,只要一次比一次进步,一次比一次好就是一种成功。告诉孩子超越自己,就是在不断地超越别人,做像爱因斯坦那样自信的人。
5.家长示弱能增强孩子自信心
现在的独生子女更多享受的是多个成人对他们的爱、对他们的照顾,很容易养成自私、自理能力差、不会体谅别人、缺乏爱心等缺点。如果我们成人能经常在孩子面前示弱一下,让他们感到自己有时也很能干,也能帮助成人做很多事情,相信孩子会慢慢自信起来。
兵兵刚上幼儿园时,妈妈每次接他回家走到楼下时总会说:“妈妈,我可累!”妈妈一开始还真以为儿子刚上幼儿园中午休息不好,回家时会感到疲劳。因孩子年龄小,加上心疼儿子,妈妈毫不犹豫地就背起他爬上六楼。可接下来好几天只要一走到楼下,儿子就喊累,慢慢地,妈妈明白了儿子说累的真正原因:因为家住六楼,他怕累不想自己上楼。
有一天,快走到楼下时,妈妈灵机一动:何不在儿子面前示弱一下?于是妈妈学着儿子平时撒娇的样子说:"儿子,今天妈妈也可累,你在妈妈心中是一位小小男子汉,作为小男子汉你能帮我做些什么吗?"儿子听妈妈这么一说,上下打量了妈妈一下,用手挠挠头,迅速将妈妈手里的提包接过去说:"妈妈,我来帮你提包,我拉着你上楼吧!"
说完就提着妈妈的包,拉着妈妈的手"一瘸一拐"地上了楼。妈妈在后面装出很没劲的样子,一边上楼一边喊着:"儿子,慢点,我上不去了。"儿子一副很照顾妈妈的样子说:"我拉着你呢,你可以慢点!"以后的日子,妈妈时不时在儿子面前示弱,总是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告诉孩子也警示自己,自信并不是“争第一”
采采是个文静而美丽的女孩,她说话语速总是慢慢的,音量也不大,但别有一种镇定而睿智的力量,总能说到人的心里去。
采采的生活平淡而又幸福。她嫁给了一个普通的男人,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她每天定时吃三餐,做健美操,午睡,周末的时候和先生一起去探望父母,去郊外游玩,生活很有规律;她从不嫉妒荣誉加深的同事,也从不刻薄偶尔犯错误的同事,只对小人冷眼旁观;她冰雪聪明,新明如镜,与周围那些拼尽全力却活得不尽如人意的人相比。她的人生似乎应该更加精彩,可是她却没有这样做。
其实,采采以前也不是这样的,小时候的她争强好胜,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就一定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成绩。小学的时候,她次次拿第一,她不觉得骄傲,只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进入初中以后,周围的小男生们"异军突起",成绩突然间好了起来,采采的成绩虽然也在进步,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其实,她已经做得很棒了,她的坚持与努力让老师同学对她另眼相看,可是因为不是每次都能拿第一,采采变得焦虑起来,她对自己产生了质疑,经常难过自责。与此同时,因为过度劳累,她的体质也差了很多。
是爸爸的一句话改变了采采的心境。爸爸说:"为什么一定要争第一呢?人生就是一场旅途,你总是匆匆忙忙地往前走,总是为了更快地达到下一个目的地而焦虑劳累,你有没有想过,你已经错过了路边最美的风景?为什么不把脚步放慢,去欣赏这些风景呢?其实你不必追求优秀,但你可以做到良好呀!"
爸爸的话如醍醐灌顶,让采采的心情变得透亮起来。她听从爸爸的话,轻轻松松地把每门功课都保持良好,同时她的体质也恢复到了良好的状态。高中毕业的时候,她给自己的定位是考上一所普通大学,但是因为压力不大,反而发挥出色,她轻松地考上了重点大学。大学毕业以后,作为独生女的她,拒绝了一家大型企业留京的邀请,回到父母所在的中等城市,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单位,她的要求就是离家近一些,方便照顾父母。采采就这样游刃有余地做着每一件事情,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而充实。
很多人都以为,每次考试争第一、处处争强好胜的孩子就是充满自信的孩子,这种看法其实是一个误区。事实上,处处争强好胜的孩子,可能恰恰是不自信的孩子。
这些孩子为了争第一而加倍努力,他们的内心可能在不断地自我否定,这些孩子会以为,争第一就是人生目的,如果拿不到第一,他们的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但是,第一并不是此次都能拿到的。结果往往是,成绩下滑一些,孩子的自信就被打击一次,长此以往,孩子还能有什么自信心可言呢?培养孩子的信心,但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这才能让孩子更好地发挥自我,做到游刃有余。
当然,帮助变得自信的方法还有很多,作为家长,无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帮助走向自信,变得更有勇气,更有魄力。
在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的同时,家长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语,以下的话家长不应该说——
(1)简单的“不可以”
许多家长主观认定不好的事,都会直接跟孩子说"不可以",却从不告诉原因。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在对孩子说"不可以"前,应先清楚说明为什么"不可以"。或者以聊天的方式引导孩子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通过协商的语气来对话。专家建议:最好用正向提醒来代替负面的禁止。如:将“你现在不可以看电视",变为"你的作业还没做完,先去做作业吧!”
(2)“你看你,你再看看人家”
在幼儿中使用横向对比不利自尊心的成长。家长都期望自己孩子比别人强,当他们看见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好,他们就会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能干,比你强多了,你怎么都不争气。”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幼儿自尊心伤害最直接的。长期对幼儿采用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幼儿形成"我比别人差"的潜意识,使幼儿自尊心处在一个受伤状态。
(3)你一定要,你必须
当父母经常说出"你一定要"或"你必须要"的话语时,不妨先省视自己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将自己的期待加诸于孩子身上?如果是,那么父母就要矫正自己的想法。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并非附属品。控制与责骂虽然可得到即时性的效果,却会产生最大的后遗症。影响孩子的判断力,只知道盲从或因为反对而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