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请多关照”,这是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宣传海报上的一句话。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出品,央视网、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联合制作的2020年开年纪录片,播出之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关照”,火了!在视频下面的评论区,随处可见“泪目”“感动”“看哭了”等留言。
《人生第一次》为何能够让平静如水的讲述直抵人心,在观众的内心深处激**起波涛汹涌的情感?这部作品又给总台的文艺创作积累了哪些宝贵的经验,以及提出了哪些全新的思考?在我看来,这些问题的终极落点,离不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是扎根人民、根植大地,是对人民生活的真实展现、对社会变化的深刻认识、对时代进步的鲜活反映。
《人生第一次》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把镜头聚焦于一个个普通的人,关照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点赞平凡人生的不凡意义,讲述奋进中国的奋斗故事。
这是一幅中国式的人生图鉴。
该纪录片以生活流的叙事手法,聚焦出生、上学、长大、上班、结婚、买房、相守、退休、养老、告别等12个典型的人生断面,通过有机呈现有血有肉、有笑有泪、有情有义的百姓生活图鉴,温暖讲述关于顺境和逆境、生老和病死、梦想和奋斗等重要人生话题。作品所选取的人物和故事既有独特的生命印记,又代表了中国人普遍的精神特质和价值追求——童年的天真与期待,少年的浪漫和热血,成年之后负重前行的勇气和坚强,以及即将告别人世时“平淡而有意义,此生安矣”的淡然和壮丽……足以反映绝大多数中国人一生的模样。
这是一曲平凡人的生命赞歌。
在这幅浓缩普通大众生活全景的画卷上,《人生第一次》特别聚焦了残障人士、留守儿童、进城务工者等群体,以及无痛分娩、教育变革、对口帮扶、老年大学、临终遗嘱等热门话题。多重视角下的多样人生,为观众推开了一扇通往广袤世界的大门,更引导了大家留意不同群体的生活现状和人生态度。它也体现了对这些群体的关怀与敬意,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在平凡的生命里谱写“平淡而有意义”的乐章。
这是一脉中国人的家国深情。
《人生第一次》将时代背景融入个体暖心故事中,用群体人物的平凡人生诠释了时代精神和中国人浓郁的家国情怀。在《当兵》一集中,成为军人的张书豪与母亲合影时,偷偷看母亲的那一刻被定格了下来。解说词是这样说的:“军营能把一个男孩儿变成男人,却改变不了他看妈妈的眼神。”这画面中,有报国的豪情,也有爱家的深沉。而《进城》则将镜头对准了刘增雄这样一个基层扶贫干部,展示的是基层扶贫干部的日常生活,承载的是脱贫攻坚这样的时代大主题。
这是一部媒体人的匠心之作。
《人生第一次》之所以被网友称为良心之作,是因为这部作品从策划、拍摄到播出,前后经历了三年多的精心创作、反复打磨。就如第一集《出生》所讲述的孕育过程一样,经历了多重苦痛,才有了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精彩问世。拍摄《当兵》时,团队足足蹲守了小半年,因为伞兵必须经历这么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完成第一跳;拍摄《长大》时,导演用了一半以上的时间和云南乡村漭水中学的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可以说,每个看似寻常的镜头背后,都凝聚了主创团队人员的大量心血,也凝聚了对拍摄对象和观众的爱。
“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新时代、新征程中,会有更多追梦人和奋斗者的故事,而对火热人生这座“宝藏”的开采也未有穷期。《人生第一次》的成功,坚定了我们继续打造“人生”人文纪实系列IP的信心:在“网络化”和“年轻态”的传播语境下,我们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创作生产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中国人精神追求的优秀作品,并如主题曲的名字一样——“推开世界的门”,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走到观众和网友的心里去。
彭健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总经理室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