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指出:“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1]他还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失败于用石之法。
的确,与古代埃及、地中海东部地区大规模的用石相比,早期中国建筑中并没有大量使用石材的传统。
世界上最大、最早的石头建筑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现在的埃及开罗郊外仍分布着古王国时期第四王朝的三座金字塔。这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中硕果仅存的建筑,也是从国际空间站能看清的地球标志之一。这其中最大的胡夫大金字塔使用了平均重达2.5吨的石材230万块,体积达252.1万立方米,重量达700万吨。古王国的第四王朝时期也被称为“金字塔时代”,为公元前2613年~前2498年。金字塔这种巨大建筑的产生与石材进入古代埃及人的丧葬有很大关系。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木乃伊墓室上方就开始使用土坯垒砌的长方形马斯塔巴。数百年后,简单的土坯台体墓发展到了阶梯形的金字塔,并使用了多达85万吨的石材。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记载,这些石头采自阿拉伯山,“一些人从阿拉伯山的采石场把石头拉到尼罗河岸;而这些石头既然要装在船上运过河去,所以另一些人的任务就是接过石头并把它们拉到利比亚山那里”[2]。这里的阿拉伯山可能指的是西奈半岛。但是现在的研究表明,金字塔的石材是在当地开采的,只有装饰在覆盖面上的石材来自尼罗河对岸。
早期中国的建筑虽然不缺少石质材料的元素,但是确实如梁思成先生所说,砖石居于辅助地位。这与我们的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关。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中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从土木到石材的转变?现在看到的传统的宫室寝庙建筑几乎没有实现这一转变,但是从秦始皇陵的内部结构看,却有一次大规模的突变。这次突变可能还影响了汉代帝陵、诸侯王墓,甚至是唐代帝陵的营建。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始皇陵的用石规模惊人,远超出我们现在的认知。如果有一天,考古发掘可以打开秦始皇陵墓室的话,在它的外围,将会发现一个规模惊人的石质结构。
那么这种体量的变化是否也导致了观念的变化?秦始皇陵是认识这个转变的一个关键环节。
秦始皇陵墓室之内是棺椁的结构。根据这一时期大型墓葬的一般规律,墓室内部会有一个巨大的建筑结构用来盛放棺和其他的随葬品,这其实相当于一个外围结构,考古上称之为椁。椁也可分层,更主要的是椁内部可能有不同的分区。在椁的内部才是棺。棺是盛放墓主身体的结构,可能也会分很多层。比如马王堆汉墓,1号墓有一个庞大椁室和4层套棺。马王堆汉墓仅是汉初的诸侯国长沙国丞相夫人的墓葬,充其量可以达到侯的级别。级别越高,椁棺的层数越多。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始皇墓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根据这个记载,大多数人会想象秦始皇的棺可能会漂泊在水银做成的百川江河大海上。如果是这样的话,秦始皇陵的椁室内部一定会有一个很大的空间。也就是说,它会有一个特殊的外椁结构。
秦始皇陵的椁,在历史上是个谜团,一直有人根据不同文献记载而争论不休。《史记·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有两处,而两处记载了两种不同质地的椁。一是始皇三十五年(前212)记载“发北山石椁”,二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的“下铜而致椁”。这两条记载如果不矛盾的话,则分别说明秦始皇陵墓室内分别设有石椁和铜椁。[3]
在“863计划”物探发现始皇陵巨大的开挖空间后,考古工作者为了验证这个空间的存在,对封土下进行勘探,发现在墓室开挖空间的外围有一个巨大的青石结构,这证明了秦始皇陵确实有巨大的石椁。目前可以确认,巨大的石质结构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125米,高约14米,厚度约8米,顶部约在海拔469米深的位置上。这个石椁尚没有坍塌,也没有进水,可能内部的空间还完好。
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还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发现了残存的大型条石,可能是工程没有使用而遗留下来的。
2010年,在西安市的阎良区,北山通向渭河的石川河里,村民挖沙发现了一块大型的条状青石。条石长2.11米,宽0.69米,厚0.6米~0.62米,重约6吨。条石的三面有秦小篆的刻文。刻文说明了这块条石的尺寸、开采的工师名字以及编号信息,并指明这块条石将要放置到“石堂”。这座“石堂”就是秦始皇陵墓室的外椁。《三秦记》引《太平御览》中的一段话:“始皇作骊山……运大石于渭北渚,民怨之,作《甘泉之歌》曰:‘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唱,万人讴,金(今)陵余石大如讴。’”这块巨大的条石就是在从北山向始皇陵运输的过程中落入河中而保留下来的。
这些材料都可以证明秦始皇陵的墓室外围应该为石椁。所以,文献记载确有其可信的一面。
这种大型条石构成的外椁既起到了保护加固墓室的作用,又具有分割建筑结构空间的功能。现在我们不能确定秦始皇陵那巨大的墓室中的空间结构情况,但是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做成一个跨越百米的巨大空间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最可行的方法还是如兵马俑坑那样,以隔墙的形式,将墓室内的空间分割开来,这样才最有可能为那个“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宇宙模型提供足够大的空间结构。
至于石椁内部有没有铜椁,其内部还有没有木椁,目前无法得知。
秦始皇陵墓室的外椁多少还有些文献记载,但是棺的情况就不明了了。但是可以从文献判断,其棺也不止一层。秦代以前的棺椁制度已很完备,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棺椁制度。
周代的棺椁制度是等级制度的一部分,文献记载各有不同。如《礼记·檀弓》记载:“天子之棺四重。”《庄子·杂篇·天下》则云:“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荀子·礼论》说:“天子棺椁十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晚于始皇时代约50年的长沙马王堆汉墓1号墓,就出土了一个豪华的四层漆画套棺,它的主人级别不高,只是长沙国丞相的夫人而已。如果据此推算下来,始皇帝的棺椁完全可以达到十层之多。
至于每层棺的质地、装饰则不得而知了。但是在豪华程度上,始皇陵的棺绝不亚于马王堆汉墓以及更晚的海昏侯墓的棺。
[1]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四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2]刘文鹏:《埃及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3]关于秦始皇陵墓室内的铜椁也有不同的认识。裴骃《史记集解》、梁玉绳《史记志疑》、今人王叔岷皆认为铜者通“锢”,有铸塞之意。《资治通鉴》引文、《说苑》引文作“锢”,认为没有铜椁,是做好防止地下水渗漏工程后放置的外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