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与军爵(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1275 字 2个月前

强大的秦军是战场上的莽夫吗?我们从军阵的编列中可以看出秦俑有着完善的层级结构,这样可以保持军阵的编列,保证作战指令的顺利传达。这都是军队的基本规则。

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起二十等军功爵制,实现了富国强兵。二十等爵也在军队中实施,并且等级与作战奖励、惩罚相对应。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秦俑所体现的层级与历史上记载的军爵之间的对应关系。

兵马俑发现不久,我国就经历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那就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由于此前我军已经取消了军衔制,战场上出现了一些混乱。结合秦俑军阵,再反思我们的军队在战场上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军重新思考军衔制度的作用。

当代国际上通用的军衔主要以外在的标志作为区分,用缀在肩章或领章等处的等级符号,标明军人的级别,这样可以保证在战场上通过有效的、清楚的标志分辨上下级关系。这支秦俑军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的等级标志,并且做到了足够规范。在这个军阵内部,区分层级的最主要的外在标志首先是冠,其次是铠甲。至于所处的位置、手持的武器等则是可以变化的。总体上说,秦军是通过冠服体系来区别层级的,这区别于现代符号性的军衔标志,更具实用性。有些人将铠甲的带结夸张地解释为等级的符号,这是一方面没有认识到铠甲的编缀关系,另一方面以现代的军衔标志衡量古代事物,脱离了时代背景,不符合历史的发展规律。

以头上所戴的冠为标准,秦俑军阵中分为高级军吏、中级军吏、下级军吏和一般士兵四个等级。最高等级的军吏戴鹖冠,中下级军吏为板形冠,一般士兵仅着皮弁(或称为帽)帻,甚至露出发髻。

鹖冠的形状比较特殊,前半部有方板,后半部分为两个扭曲旋转的卷筒。冠的下部有一个槽形冠室。戴这种冠的陶俑一般梳扁髻,扁髻的顶部收存于冠室内。冠前半部的平板压于发顶上。冠上有带,主带沿双颊下引系结于颔下,带尾垂于胸前;附带固定于脑后。鹖冠的颜色多为深赭色,个别的为红色。冠带都是橘红色,质地硬直,表明这种冠是皮革或多层厚布上漆叠合制作而成。

因为这种冠有两个尾巴,考古学者觉得与文献记载的鹖冠相似。据文献记载,鹖冠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武士的装束,到秦国则成为高级官吏的冠戴了。《秦会要订补》卷九引《汉官仪》载:“秦破赵,以其冠赐侍中。”侍中是侍从皇帝左右的官员,是一种文官。汉代沿袭秦代,有些官员也戴这种冠。

在兵马俑坑中,戴鹖冠的主要为10件高级别的军吏俑,铜车马的两个驭手也是戴的这种冠。这些是目前发现的最高级别的秦兵形象,这种冠是他们的等级标志。

第二种冠为板形冠。兵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车右俑及中下级军吏俑戴此种冠。此外,秦始皇陵园内K0006、曲尺形马厩坑出土的陶俑也戴这种冠。

板形冠有的为一个整体结构,有的则从中间一分为二,说明是由左右两片大小相同的长板并列拼合而成。它们的系结方法、颜色、质地大致相同。在兵马俑中二者似有等级的差别,戴单板长冠者为御手俑、车右俑和下级军吏俑,戴双板长冠者则多为中级军吏俑。

四个等级所着的铠甲和袍服也有所不同。

大片皮革结合鱼鳞形小甲片编成的复合甲,是最高军吏俑的专属铠甲。这种复合甲在结构上比较复杂,有些复古的倾向,仿佛回到更早期的整片皮革制作的时代,却又嵌入最先进的小型甲片。这种甲片片型较小,而且编缀方式复杂,还表现出一定的装饰效果。此外,大片皮革装饰着几何形的彩色纹饰。这类铠甲制作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耗费更多的人工、使用更多的材料,体现了铠甲主人的尊贵地位。坑中还发现了一件穿复合甲的高级军吏俑,除了没有两肩的披膊,其他的则没有区别。

中级军吏俑一般穿两种铠甲,也都是由皮革和甲片混合的复合甲。一种稍微复杂,虽然前后胸部由整片皮革组成,但是整个甲呈一个桶裙形,有披膊。还有一种则更为简单,总体呈前褡状,内部编缀长方形甲片。

下级军吏和一般士兵穿着最常见的秦甲。这是由札片编成的札甲。这种铠甲有上下旅、左右披膊。大多数札甲甲片呈长方形,由身甲、下摆和披膊等部分构成,基本片为长方形或椭圆形甲片。此类铠甲代表这一时期常规甲的基本形制,区别在于上下旅部位甲片的层数和数量不同。下级军吏在甲片的层数和数量上较多,而一般士兵的札甲则简略大方。

至于特殊兵种的铠甲,可能不代表着等级的差别。二号坑出土的骑兵俑穿着仅由身甲及下摆组成,没有披膊部位的特殊札甲,甲衣的基本片也为长方形片。二号坑的车兵也穿着一种特殊的甲,除了有身甲、下摆外,还有夸张的可以完全保护双臂的护臂,主要为驾车的御手俑所穿。这种甲衣还有特殊的肩领结构,领口部为一圈立起的厚重甲片,因其形状而称之为盆领。同时,还有特殊的护臂,可以长达手腕,将整个手臂全部罩于其中。另外,还在拳头上设有专门的保护甲片,由3片甲片构成一个舌形结构。

兵马俑四个主要层级的陶俑形象如何与秦国实际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对应?秦俑的形象能不能反映秦国的军爵等级?我们所俗称的将军俑可以对应到秦军爵的哪个等级?这是长期以来秦兵马俑研究没有深入触及的一个话题。

前面提到的军爵,是哪二十个呢?详见下表。

秦国爵制晋升的基本规则为“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所以秦国被称为“上首功之国”。一次战争过后,计功行赏,可能有万数人会得到爵位。得到一级爵位,就可受到国家赏赐。给田一顷,宅九亩,庶子(奴隶)一人,要当官可给五十石俸禄的官,也可用军爵赎买奴隶。对一个士兵来说,在战争中夺得敌人的首级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

一级爵公士至四级爵不更,属于“士”这个等级。这些爵级的人即便有功于国家,地位也都属于士兵,还不是军官。很可能秦俑军阵中大量的武士属于这个级别,能超越这个级别的人只在少数。

五级爵大夫至九级爵五大夫,属于“大夫”等级,能达到军吏的这个层级。秦俑军阵的中级军吏充其量能达到这个层级,但是不同装束的军吏具体对应哪个层级则不好推断。

十级爵左庶长至十八级爵大庶长,古人认为可以达到“卿”的级别。左、右庶长即左、右偏裨将军也,大庶长即大将军也。这些人可以作为军队的将领独立带领一支军队出征作战。俑坑中的高级军吏俑虽然级别很高,但是能不能达到这个层级,还有很大的疑问。

十九级爵关内侯、二十级爵彻侯,属于“诸侯”等级,这些人的形象基本上不会出现在俑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