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勘和规划(1 / 1)

地下秦朝 张卫星 1054 字 2个月前

当秦始皇决定在骊山北麓建造陵墓后,秦王室中负责陵墓事务的官员们就奔赴骊山。他们仰观俯察、相土尝水,为以后大规模的施工做准备工作。

在墓地和墓位的选址过程中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占筮。在西周乃至东周时期,有专门管理墓地的官员冢人。冢人组织工徒们挖出墓室的形状后,会安排墓葬的主家到墓地来举行占筮仪式。丧主(也就是死者的长子)会问占筮者,选择此处为幽冥之宅,不知道将来有灾难否。占筮者接下来举行卜筮仪式,并将得到的卦象报告给丧主,以判断占筮的结果吉利与否。如果结果不吉,就要另选墓地,再进行占筮。这只是西周春秋时期最低级别的士墓地占筮的简单流程。从西周到秦代,墓地占筮肯定会发生很多变化,但是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占筮之后,就要对骊山北麓整个区域进行踏勘。

首先是进行仰观俯察。通过选择一些适当的地点,秦始皇和规划者对这一地区进行一定的观测。观测内容包括地势的高低、山形的曲折、河流的分布等,还包括占卜、天象的观测等。

其次要观山势。古人觉得骊山像匹青色的大马,还有人认为骊山山峰呈莲花状,其实这些说法并没有完全体现出骊山的气势。无论是从西北侧的咸阳还是从北侧的官道看,骊山都是一道屏障式的存在。这道屏障东西绵延达12千米,气势雄伟,迎合了当时尊者有所屏依的观念。

再次是察山形。骊山北侧的山脊线下共有21座大大小小的山峰,以秦始皇陵南侧的大水沟为界,东侧有15座山峰,西侧有6座山峰。从骊山北麓的近处观察,这21座山峰并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以望峰西侧的山峰为折点,形成了左右两侧各有向侧前方伸出的分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结构。正是由于这个结构,骊山北麓约100平方千米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可以进行整体规划,而这个结构的中心点就是始皇陵墓室所在的位置。

然后还要相泥土。在骊山的北麓,有山前洪积扇区、低山丘陵区和以渭河台地为代表的黄土台塬区。古人选择墓葬首先要选在黄土深厚的区域,还要进一步考虑土壤的纯净度和稳定性。中部这片鱼脊形的高亢地带,比东西两侧都要高出不少,黄土的埋藏应该比较深厚。现在通过地质勘探,发现这里是厚达50米~100米的湿陷性黄土区,黄土的直立性和稳定性可以保证施工时不致发生坍塌。

最后还要整治流水。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骊山北麓区域有9条河流,其中最主要的是渭河,其他河流都是从骊山的北麓发源,最终流向渭河的支流。河流自东向西依次是戏河、玉川河、沙河、五里河、临潼河等,这5条河流与秦始皇陵的规划建设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两千多年前,这些河流就已存在,可能水量比现在还要充沛。玉川河、五里河可以作为工程施工的水源地,一些陵墓建筑所必需的作坊、陶窑等可以设在这些河流两侧。由于防洪堤改变了沙河的流向,古鱼池水积聚形成了一处湖泊。后期这些河流周边都发现过归属于秦始皇陵的相关遗迹、遗物,表明这些河流曾实施了上述整治内容。

对骊山的方位、地理、自然资源有了深入了解后,就进入了规划阶段。如何利用骊山北麓这片空间修建一座令秦始皇满意的陵墓,就成了规划者面临的最大难题。

陵墓规划中最重要的一步是确定陵墓建设的基点和基线。据《类编长安志》记载,陵墓修建时以望峰为准,这就是陵墓的建设基点。通过精确测绘秦始皇陵的南北轴线,我们发现这条轴线向骊山方向延长时,刚好通过骊山的一处山峰,这证实了这座山峰就是作为基点的望峰。这座山峰距秦始皇陵封土约3060米,恰好位于骊山北麓分水岭一线的北侧,山峰高约1059米。

南北基线形成后,理论上墓室可以设置于基线的任意位置。但是,墓室选择在现在的地点必然有其依据。我们发现,现在陵墓的设置点距骊山两端的距离大体一致,这应该是根据骊山的几何形状计算的结果。

骊山北麓全长约1.14万米,分为两段,其中西段长约3100米,东段长约8300米,两段间的夹角约160°。而望峰并不处于骊山两段的折点上,其位置距西端约5200米,距东端约6500米。基于这一几何形状,在南北轴线上应该有两个点距骊山两端距离相等。而现在秦始皇陵的封土就在这两个点的近点上,恰好在鱼脊地带的中心。

基点、轴线、墓位这些确定下来后,接下来更重要的是各类陵墓组成内容的规模和位置安排,主要是如何设置陵园的规模尺度、门阙、道路、宫室建筑等这些地面上的陵墓设施,同时还要规划地下的陪葬坑、陪葬墓等的数量、大小、位置等,还要对陵墓的椁、棺、藏器等进行考虑,当然还要考虑如何设置才能“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等。

秦始皇帝陵园呈长方形,四边各对应东、西、南、北四方,长方形的陵园就寓意着四方之中。这种观念与秦帝国的主流意识有关。秦统一后,“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终始五德”是齐人邹衍的理论,后来被秦始皇采用。从陵园的设置来看,有内、外两重城垣,而内城垣所围合的内城就有四方之中的意思。因此,在东、西、南、北的四方系统上又增加了“中”的概念。五分在某种情况下,又可转换为九分系统。从目前的陵园格局来看,秦始皇陵的内外城垣和门观区域构成了陵园的九分格局。而秦始皇陵的这种五分、九分系统应该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