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的发现对秦始皇陵考古来说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它的重要意义在于让人们意识到了秦始皇陵考古的重大价值。
其实,此前考古工作者已经开始了在当地的考古调查工作,甚至还发现过陶俑—只不过不是兵马俑,而是坐俑罢了。而比这更早,1932年春,陵园内就发现过陶坐俑,被当地人以百余银圆转卖后下落不明。1948年,陵园内还发现过两件跽坐俑。当地人也早有绘声绘色的瓦神爷的说法。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还发现不少近现代的坟墓、水井建在俑坑中,相信人们早就遇到过兵马俑,但是都与兵马俑的大发现失之交臂。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发掘仰韶遗址,开启了中国考古学,到现在已有百年。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考古活动则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括秦始皇陵、故宫、长城等一大批重要的遗址,这些遗址都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虽然进入了第一批“国保”名单,但是实际上人们并未对秦始皇陵开展过任何考古工作,更谈不上真正的认识。因此,1962年初,当时的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王玉清、雒忠如和临潼文化馆的彭子健三位先生赴秦始皇陵展开考古勘探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为期数月,收获很多,更开启了科学意义上的秦始皇陵考古事业。当时,秦始皇陵还保存着古朴的风貌,地面上还存有不少遗迹。他们测绘了陵墓,发现了几座城门、建筑遗址,还在村子里发现了一些建筑中的排水管道。这次的考古成果在权威的《考古》杂志上发表了简报,同时还绘出了第一张陵园平面布局图。现在这张图还刻在秦始皇陵保护碑的背面。
此后,临潼当地的文物工作者也在秦陵地区做了不少零星的田野调查工作,但是这些发现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1964年,赵康民、丁耀祖二位先生又在上焦村发现一件跽坐俑,还在晏家村村民家中发现两件石柱础,这种大型石柱础是陵园大型建筑上的构件。
1964年7月,在临潼北侧发现了一座秦代小型墓,这种墓使用秦砖做棺室,非常少见。而那些秦砖的规格、陶文与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一致。
此后十余年间,临潼文化馆的赵康民先生在秦陵地区开展了一些田野工作。
1970年,文化部门又在上焦村发现一件跽坐陶俑。同时,在陵园内城北门外发现一件秦代铁铧及一些铜半两钱、一件石杵、五枚铜镞。
1972年春,在岳家沟村发现夔纹瓦当与几何形瓦当。
1972年冬与1973年春,赵康民先生在始皇陵东侧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五座马厩坑。
1973年,临潼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又在陵园内清理了一批瓦当,与此同时出土了马蹄形大铜鼎足、铜朱雀器残足、铜镞、橘黄色“丽山飤官”釉陶壶盖等秦代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