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在杨云友去世后不久,林雪也回了福建老家。1620年冬夜的一个晚上,汪然明约请了黄汝亨、张遂辰等一干朋友在湖上为林雪置酒饯行。入夜后的湖边空气清冽,天气欲雪未雪,林雪手挥琵琶,那原来轻快跳跃的音符也似被冻住了一般,在夜色凝重的湖上跳不起来。
等到林雪离去两年后,亦即天启二年(1622)春天的一个傍晚,汪然明做了一个有关她的梦,才恍然发觉自己最爱的还是林雪,并时时冒出前往福建寻访这位姑娘的冲动。
据汪然明在《幽窗纪梦》一文中自述,那天的雨下得很密,也很久(“风雨连夕”),他孤独地坐在书斋里,恍惚间进入了梦境。出现在梦境中的先是一个气度不凡的老人,领着他在雅致的院落里散步,然后出现了一个面容姣好的姑娘,沿着河边弯曲的花径走来,“从曲房中珊珊徐步花下,缟衣翠带,藐若姑射之姿,旁立侍儿,亦自妩媚,渐冉冉座前”。老人告诉他,这是自己的掌上明珠,正想为之挑选一个女婿。他发现女郎团扇上的画很像林雪的手笔,爱不释手,当即拿出林雪分别时画在纱绢上的一幅柳枝图交换,却被那姑娘取笑说,天素别君,君何轻手一掷?姑娘临去时留下一首诗:“袅袅春风杨柳枝,谁人写入画中诗?长条好待君攀折,莫谓相逢是别时。”他正想作诗回赠,老人过来了,命张筵款待他,纷纷扰扰中,女郎也不见了。汪然明醒来后马上把这首诗记了下来,与林雪分别已近两年,他对她突然闯入梦来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这个梦有何暗示。后来他把这个梦在陈继儒、王思任、张遂辰等朋友中公开了,朋友们告诉他,一个人不会无端入另一个人的梦,唯一的解释是你喜欢林姑娘,而林姑娘也在千里之外想念着你。陈继儒甚至还与他开起了色情意味的玩笑,说林姑娘赠你的半幅绡,“杨柳写枝犹带露”,肯定与某次**有关。关于这个梦及之后发生的故事,汪然明专门写有一卷《梦草》,由陈继儒题签并刊印。到崇祯十四年(1641),他终于前往福建,踏上寻找林雪之路,最初的源头,就是天启二年(1622)的这个梦。
戏剧家李渔从兰溪小城来到杭州,卖文为生,一段时间他也是汪然明湖上雅集的座上客,听说了汪然明与杨、林两位女画家的故事后,把他们之间的故事写入了新编传奇《意中缘》。只是此剧主角已非汪然明,而是董其昌与陈继儒,汪被化名为“江秋明”,成了一个可怜的配角。剧情说的是,董、陈两位名画家为了躲避络绎不绝的索画者,相约到杭州朋友江秋明处游玩,在是空和尚开的书画铺里,他们看到了冒他们名的几幅画作。经查问,仿董的是女画家杨云友,仿陈的是寄居此地的福建名伎林雪,两位大画家对仿作手笔赞叹不已,遂生才子佳人之念。陈很快找到了林雪,并与之成亲,后林雪回闽,途中遭遇山贼,被掠上山,被江秋明的朋友某将军营救,得以完璧而归。董与杨的姻缘,却因为是空和尚从中拨弄,波澜四起。是空垂涎杨云友已久,听到董欲娶作画之人,用计骗娶杨云友。杨云友得知自己被是空欺骗,以应允婚事为由,将计就计,骗是空饮下毒酒,沉之于江中。再经一番曲折,董、杨二人终成好事。
作为一个新进剧作家,扭合情节,使之适应观众需要,自是李渔拿手好戏。在他笔下,江秋明(原型汪然明)与林、杨没有丝毫情感瓜葛,而是一个极肯济困扶危、轻财任侠的江湖豪侠之士,一味地在董与杨、陈与林之间穿针引线。当董、陈央求他在杭州城代为寻访两位女画家时,他拍着胸脯说:“只除非如今世上没有这个妇人就罢了,若果有这个妇人,任她藏在哪一处,小弟定要寻出来。”一副做惯了带头大哥事都包在我身上的模样。但为《意中缘》作序的女诗人黄媛介毕竟是天启往事的知情人,又在杭州西泠桥头卖过画,知道李笠翁让林雪配陈、杨云友配董都是戏剧家的演义,穷读书人的美意,“情节变幻,皆系扭合”。她回忆说,三十年前,的确有杨、林两位女画家先后寓湖上,卖画为生,她们的画也都得到过董其昌、陈继儒等大家的赞赏,但两人虽与董、陈相识,何尝发生过剧中所说的这些事!小说家不过是些谎言制造者罢了。[363]
李渔《笠翁十种曲》之《意中缘》
1930年,小说家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后不久,那时他们一家还住在杭州,春天里的某一日,郁达夫奉了妻子外祖父王二南先生之命,前往西湖北山葛岭杨云友墓拓碑。到了墓地,他拨开丛生的杂草,读了一遍碑碣后,突然眼前发黑,扶着墓石试了几次都没能站起来。同去的拓碑工匠见他紧闭牙关,满脸是泪,以为他冲犯了墓地的野鬼,急忙把他抬到附近的一家寺院求治。后来郁达夫说,他那一日突然犯病别无他因,只是被杨云友的凄凉身世触动了内心,“一种无名的伤感直从丹田涌起,冲到了心,冲上了头”,以至看人的眼色似乎也满带了邪气。
发表于是年《北新月刊》上的小说《十三夜》,似乎就是缘起于郁达夫这次葛岭探访杨云友墓的经历。小说中那个一头长发、瘦高个且神经质的青年画家陈君,应该就是达夫自况。小说中,“我”住在西湖边一家旅馆里写小说,某日邂逅了在湖边写生的画家陈君,此人“虽则在笑,但是他的两颗黑而且亮的瞳仁,终是阴气森森地在放射怕人的冷光”。交谈中,画家陈君告诉“我”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次离奇经历:
某日傍晚,陈君喝过一点酒,想去湖边溜达,他走出栖身的抱朴庐,走下大门外的石阶时,远远看到亭子里一个白衣女人的背影。那女人穿着一件大袖宽身的白色长袍,那衣服的材质像是薄绸或者丝绒,淡淡地发着光,看上去非常柔和。陈君在一片假山石后远远地观察这个女人,她的脸是一张中突而椭圆的脸,鼻梁齐匀高整,月光越发衬得她肌肤胜雪。那女人向着黑影里陈君站着的地方注视了一会儿,似乎觉察到了什么,嫣然一笑,转身从月光洒满的石阶一级一级走下山去。陈君悄悄跟了上去,转过好多个路口,到了一道黄泥矮墙的门口。女人一到门边,门就开了,进去之后,那门竟自动关上了。陈君用力推了推,那门丝毫不见松动,好在那垛墙不是太高,陈君找着一个着脚的地方爬了上去。他看到墙里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一阵风过,陈君闻着了馥郁的桂花香气,这香气使他略微清醒了一些,觉得自己今晚做的事实在有些过分。但既然这险已经冒了一半,索性就跳进那园里去看看。他在这座月光树影交互的大庭园中像无头苍蝇一样走了好多路,来到桂花香气最馥郁处,觅着了一条石砌的小道,顺着小道再往前走,白墙头里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坟茔,有墨写的“云龛”两个大字题在那里,月光下这两个字既美丽,又让人心惊。
这次湖上会面之后,“我”回了上海,不久传来陈君去世的消息。我疑心陈君的死与他月夜里遇见的那个白衣女人有关。在回杭州参加毕陈君的葬礼后,“我”一个人从栖霞岭紫云洞翻过山走到葛岭,恰好也是日落西山,一轮圆月渐渐升起。“我”顺着陈君描述过的那条山道,来到了一座古墓前,凭着依稀的月光读完碑碣,才知道这里埋着的是死去三百年的明朝画家杨云友。[364]
20世纪30年代初,有人把李渔的《意中缘》搬演为京剧《杨云友三嫁董其昌》,由名旦荀慧生饰演杨云友。郁达夫去看过这场戏,他心目中的杨云友是个骨感美人(“特饶骨韵”),而舞台上的荀慧生却稍显丰满了些,“颇不相似”,因是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