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年,苏东坡在密州修复城北旧台,苏辙为这个台取名超然台,出自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超然物外。1076年暮春的一天,苏东坡登上超然台欣赏风景,写下了这首词: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读《望江南·超然台作》,我们可以发现,苏东坡将诗、茶、酒这三个元素巧妙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场景。这首词所显现的生活模式,贯穿了苏东坡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甚至每一个时刻。
春天还没有老,把春天拟人化,实际上说的是,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习习,柳枝斜斜地飘**。登上超然台眺望,护城河里只有半满的春水微微**漾,满城都是缤纷竟放的花朵。烟雨之中的家家户户,显得有点朦胧。
寒食节过后,酒醒之后常常叹息,不要对着老朋友思念故乡了,不如点上新火来煮一壶新茶。趁着年华还在,写写诗,喝喝酒。
上阕写春天的景象,下阕写自己的感怀。这是比较表面的解读。如果细细品味,会有新的发现。春未老,这是人对春天的感受,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春天不是静态的,是活的,有生命力的。那么,这个感受从哪儿来的呢?是从微风中的柳树上感受到的。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这里藏着一个人,这个人看到了柳树在风里斜斜地飘**,引起了一种感动。“试上超然台上看”,试着去超然台,不是很正式地去,好像兴之所至。上了超然台看到了什么呢?“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河里面一半是春天的河水,而满城是缤纷的花,还有烟雨里变得朦胧而悠远的千家万户。
上阕从表面看,是写春天的景色,那个人隐藏在景色后面。我们读的时候,只看到景色,忘了人的存在。实际上,这是人的行动。什么行动呢?因为感受到了柳树上春天还在,就去了超然台,看到了“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下阕是在抒写这个人的感怀。寒食之后,喝酒喝醉了,醒过来之后就叹息。叹息意味着遇到了不开心的事。“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意思是这个人是在异乡遇到了老朋友,免不了要聊聊往事,但想了想还是算了吧,在这样一个春天,正好有新茶,不如喝茶。“诗酒趁年华”,在时光流逝里,年华老去,要珍惜生活里的诗和酒。
下阕把这个人的情绪写了出来,这是一个怀有心事的人。此时再去读上阕,又会有新的理解,上阕呈现了一种模式:一个怀有心事的人,当他从现实里抽离出来,去体验季节的流转,去观赏自然的风景,去高处远望自然中的人世间,好像一切都变得淡然了。
“烟雨暗千家”,千家万户构成了现实世界,各种冲突、各种是非在烟雨中变得模糊,变得遥远,变成了静态的景物。写词的人本来也是“千家”里的一家,现在却以观赏者的视角回看日常现实。这确实是最简单的一种自我治愈:即刻融入自然,一切的烦恼都会变成一种观赏的对象。我好像游于物之外。
这首词的下阕写的是酒、叹息,老朋友相聚、思念故乡、喝茶,最后用了一句“诗酒趁年华”。一方面是现实中琐碎的事情在慢慢消磨着生命,另一方面是时间迅速流逝,不如趁着年华还在,写写诗,喝喝酒。写诗,是为了心灵的陶冶;喝酒,包括喝茶,是为了身体的愉悦。在时间的流逝里,苏东坡透过“诗”和“酒”让身心安宁、愉悦。在平庸的日常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诗”和“酒”去创造生命的美和喜悦。
这首词的上阕是回到自然,下阕是诗和酒的升华,两段构成了一种组合。“烟雨暗千家”“诗酒趁年华”这两句词,是自然、诗、酒、时间这几个元素的组合。因为有了“烟雨暗千家”这样一个背景,“诗酒趁年华”就有了和“及时行乐”不一样的沉静和明亮。
苏东坡还有一首词: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元丰七年(1084)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苏东坡跟泗州刘倩叔一起游览南山。这首词写的是游览的经历。
冬天的早晨,细雨斜风,天气微寒,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得初晴后的沙滩更加妩媚。洛涧进入淮水后,茫茫一片。上阕写了两个变化,从阴雨到天晴,从河流的狭隘到开阔。
下阕又是一个变化,时间的变化,从早晨到中午。午盏,是午茶的意思。中午了,就要开始野餐。首先是茶,宋代人煎茶,讲究茶泡的颜色,以乳白色为贵,所以说“雪沫乳花浮午盏”。其次是春天的蔬菜。古人在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叫春盘,这里指的是野餐时吃的蔬菜,特别点出了两种用来调味的菜,一是水蓼的嫩芽,二是蒿笋。水蓼是一种野菜,可用来调味,有点像胡椒,嫩芽可以生吃。水蓼的花在古代也有离愁的意思,李煜有一句诗:“莫更留连好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秋莺》)
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虽然有很多烦恼,但还是可以活得有滋有味。这是一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人间最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清欢”,代表了苏东坡对于快乐的理解。如果勉强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可以说这是一种“轻享乐主义”,也是“微醺主义”。“人间有味是清欢”,不是凭空而来的,是经过了从狭隘到开阔,从阴雨到晴朗,在时间的流转里,在午茶的清香里,在新鲜蔬菜的调味里,慢慢浮现出人间真正的滋味,一种清淡的欢愉。
这首词在结构上和《望江南·超然台作》是一样的,上阕是融入自然,从狭小到开阔,隐含着自然规律;下阕讲人的审美努力,喝茶、喝酒、美食、写诗。当自然作为一个背景,作为人所指向的归宿,人的审美努力就显得生机勃勃,创造出丰富而内敛的意义。前面一首归结为“诗酒趁年华”,后面一首归结为“人间有味是清欢”。一则是动态生命的向上生长,一则是静态生命的向内品味。苏东坡用了“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为身心在人世间找到了安顿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