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1 / 1)

明政府里的主战派,没有反思松锦战役失败的原因,而是把势在必行的和谈,视为辱权丧国的行为,并以此为契机,对与自己政见不同者,进行迫害或排挤。

皇太极确实想与明政府罢兵和谈。那样,他不仅仅狠狠敲明政府一笔,每年白白获得1万两黄金、100万两白银,还能利用两国休战的机会,抓一抓国内的经济,为再一次与明政府打大规模的战役,做物质上的储备。

当潜伏在北京的谍报人员,把明国君臣竞相而起阻止和谈、陈新甲被杀、马绍愉被贬的情况反映到沈阳时,把期待和谈顺利进行的皇太极都气乐了。

皇太极非常难以理解,和谈,对明政府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最起码能花钱买来一方和平,腾出手来对付国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孱弱的国力,已经不允许明政府内外双线作战,这是不争的事实。

更让他纳闷的是,大明皇帝不是号称至高无上、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吗?怎么会如此反复不定言行不一?和谈,是他敕书给陈新甲,命其相机行事,陈新甲、马绍愉按命行事,怎么又万恶不赦了呢?

看来和谈已经胎死腹中,以一场闹剧的方式落下帷幕。接下来,清政府要做什么?

松锦战役大胜,已经让清政府官员信心爆棚。他们不再迷信有200多年历史泱泱大国的实力,确信清军已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梦之队”。于是,在明政府单方撕毁和谈协议时,他们纷纷主张,清军应直捣北京,终结苟延残喘的明政府,取而代之。

积极主张立即进军北京推翻明政府的,还是那些在明政府为官多年、后转投清政府的那群汉人。他们仇恨明政府的程度,比那些满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1642年10月,松锦战役刚刚结束,固山额真墨尔根李国翰、佟图赖、祖泽润、梅勒章京祖可法、张存仁一起给皇太极打报告,要求进兵北京,推翻明政府。

他们在报告中说:

现在,大统归属清朝,天下归皇上领导,乃是不可违背的天意。松锦一战,我军消灭明军6万精锐部队,锦州、松山、塔山、杏山4城,一起并入我国版图。明国举国震惊,人心惶惶;北京政府里,战和不一,君臣矛盾重重。

北京、山东一带,经我军数次打击,城池荒废,人口流离,我军所至,轻松将其收复。如果耽搁时日,这些地方将被“流贼”占领、劫掠,人口、财富将被扫**一空。

我们要趁天时、顺民意,大兵前行,炮队殿后,直抵北京城下,一举推翻万恶的明政府,取而代之,建立稳定、和谐的政权,为天下百姓谋幸福,从此奠定皇上的万世宏图伟业。到那时,四方臣服,年年进贡,岁岁称臣。普天之下的百姓,一起分享皇帝的齐天洪福。

机会向来都是转瞬即逝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们必须及时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实现我们为此努力多年的梦想。

基于以上原因,我等建议,皇上应该亲率大军,直取北京。那时,山海关守兵不战而得,我主独霸中原、问鼎天下的大业就此而成。至于我军的战斗力,皇帝比我等清楚,在此不作赘述。

群臣被松锦战役的胜利冲昏头脑,皇太极对此却异常的冷静。他心里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一场决定国运的战役,清军赢得有多么的侥幸。

如果不是朱由检、陈新甲出昏招,逼着洪承畴出兵,继续与清军打消耗战,那么,3个月后,清军必败无疑。满洲人能从松、锦前线全身而退,都是上天的怜悯。

明军不是输在实力上,而是输在战略上;凭现在清政府的经济实力,根本打不起大规模、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战。一个小小的锦州,清军都打了2年,攻打城高墙厚的一国之都北京,能像那些人说的那样,一举而得吗?别说别的,粮草怎么解决?

清军在松、锦一战中,几乎拼光了家底,才侥幸胜利,以后还能有这样的好运气吗?

这些人根本就不懂,打仗,表面上是军队作战能力的比拼,其实是政治、经济的较量。别看明政府政治腐败不堪,经济衰退到底,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清政府现阶段的经济实力,只能算是一头驴,连马都不如。

别人可以头脑发热打北京,皇太极绝对不能。如果是那样,他将和朱由检一样,把10几万清军精锐推入万劫不复之地。

作为一国之君,不能说打不过明政府啊,怎么办?聪明的皇太极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借口,提出“伐树论”,委婉地说出不能攻取北京的理由。

你们建议我军直取北京,我觉得不妥。北京作为明国帝都,城高墙厚,犹如长了200多百年大树。我们力气再大,也不会一斧子下去就能将其砍倒。唯一的办法,就是从这棵大树两旁一斧子接一斧子地砍下去,砍到一定程度,大树将不推自倒。

我们虽然得到锦州、松山、塔山、杏山4城,但明政府关外还有宁远、中后所、前屯卫,我们不占领这3座城池,怎么可能攻克山海关?我认为,经过松锦一战,明政府精锐部队几乎被我军消灭,我们应该继续实行入关纵略的战术,掠夺明国的财富和人口,摧毁它的经济,使其国势衰退,同时壮大我们的经济、军事实力,那么几年之后,北京将会唾手可得。

清廷里满洲贵族,打心眼里就不愿意攻城,而愿意纵马抢掠财富与人口。所以,皇太极的建议,马上得到大部分满人的支持。

汉官在清廷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他们攻打北京的建议被皇太极否决,也只有服从的份儿。

1642年11月6日,皇太极一反常态,封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与内大臣图格尔统领八旗将士第5次入关抢掠。皇太极在清宁宫召见出征的满洲、蒙古、汉军各固山额真、护军统领,并做了重要讲话。

这次派你们进攻明国,绝对不是我杀伐好战,穷兵黩武。明政府君昏臣贪,众多百姓饱受官僚、地主阶级的盘剥,生活难以为继,不得不派你们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大家也许都知道,我们多次主动要求与明政府当局和谈,希望两国和平相处、息战养民。上一次,他们派团与我们谈判,并达成停战协议。谁曾想明国国君不识事务,不念军民之苦,单方撕毁协议,使两国和谈胎死腹中。他们这样做,既伤我国体,又损我利益,令人忍无可忍。因此,我才命令你们前去征伐。

今天,我要特别强调一下这次出征的纪律。不但你们要记住,而且回去之后,逐级传达到人,引以为戒。

上一次,你们进入明国国境,在山东境界,频频发生因索财而对人施加酷刑拷问,甚至致人死亡的事件。这些行为,显然玷污我仁义之师的声誉,给我政府的形象造成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

这次,你们进入明境后,从主帅到士卒,遇到老弱、无业的百姓,一定要做到“六不”:不妄杀;不俘虏;不夺其衣;不离其妻子;不焚烧财物;不糟蹋粮谷。

在锦州归附我们的蒙古人、索伦人,这次也要随你们出征。他们要是有所俘获,不能剥夺,让他们带回来。他们无力带回的,要及时给予帮助。咱们把丑话说在前面,如果你们让他们空手而回,他们回来跟我说一无所获,我就会把你们的东西拨给他们。你们如果不信,可以尝试。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好好跟家人告别,准备好随身携带的东西。明天,我与各位亲王、贝勒为你们送行,祝你们凯旋归来!

领导说话,就是如此的矛盾。这次清军入关,本来就是侵略行为,目的就是掠夺财物和人口,还冠冕堂皇地强调“六不”政策。战争中的人,与野兽无异,怎么可能还分清官与民、穷与富?

清军入关,向来不带粮草,就地取材,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只抢官府、乡绅、地主家的粮食,只能在理论上成立。有屠城习惯、如豺狼一般的清军,怎么可能一下子拥有极强的控制能力?

对于这次出兵的目的,皇太极很明确地阐述过,“我们应该继续实行入关纵略的战术,掠夺明国的财富和人口,摧毁它的经济,使其国势衰退,同时壮大我们的经济、军事实力”。

10万清军入关,可不是旅游、观光、帮助明政府拉动内需、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的。用军人摧毁明政府的经济实力,进而壮大清政府的经济实力,军人除了烧杀抢掠,也别无选择。小事开大会,大事开小会。官场向来如此。领导在大会上的讲话,如果没有执行性,那他仅仅是想证明自己伟大而光明,不必较真,不要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