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还是打酱油
晋楚争霸期间共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正面交锋,分别是城濮之战、邲之战,以及鄢陵之战。前两次战役各有胜负,城濮之战楚国虽然战败,但楚国并非全军出动,只有楚成王的西广、东宫及子玉的六卒人马,损失并不太大;邲之战中,晋国除了上军,其余两军皆败,无论从晋国内部和国际效应来说,晋国都损失较重。此战之后,国际形势有了细微的变化,郑国和齐国首先以各种形势宣布不再一味遵从晋国的命令,与晋国结有世仇的秦国更是时刻准备伺机报复。于是,晋国的策略变成了先服诸侯,再与楚国争霸。
值此尴尬局势时,晋国的策略尤为高明,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将齐、楚、秦三大联盟打破。首先,公元前589年,晋国与齐国在鞌地作战,齐国大败,楚国的救援不及时,晋国重树威信;其次,公元前579年,晋国主动与楚国握手言和,双方邀约诸侯各国在宋国举行弭兵之会,秦楚联盟破裂;紧接着,公元前578年,晋国与秦国在麻隧发生战争,重挫秦国,前一年在弭兵大会上与晋国结盟的楚国未曾出兵援救,自此,晋国的霸主地位再次被巩固,如晋国士燮所言,“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现在,敌人就只楚国了。
此时,郑国这个工具人又一次变成了楚国于晋国交战的导火线。
晋楚争霸之际,郑国之所以成为两国极度重视和争夺的国家,一方面是因为,他可以作为晋楚两国正面交锋的缓和点;另一方面,楚国想要北上进入中原,势必要经过郑国,也即是说,郑国是楚国与中原国家的交通枢纽。而晋国为了遏制楚国北上,势必要拉拢郑国,拦住楚国出关之路。由于这些原因,晋楚双方又都不愿意灭亡郑国,让两国直面相遇。因此,争夺郑国的归属权,是晋楚双方争霸中不约而同、心照不宣的策略。
这次,同样是郑国被楚国指挥着去惹晋国的小弟,晋国于是商量派人来揍郑国。说是攻打郑国,其实,小小郑国完全不配晋国如此重视,哪用得着商量?关键是攻打郑国之后,势必要与郑国背后的楚国交手,于是,晋国内部又一次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派。
这个过程,又是一段主战派和主和派的互相骂战,虽然很精彩,但前序和中间过程依然很长,省略5000字。
战争还是要来的。晋厉公亲自统帅晋国四军出动,由栾书为中军元帅,士燮辅佐;郤锜为上军元帅,荀偃辅佐;韩厥为下军元帅,下军佐荀罃[yīng]留守晋国;郤犫[chōu]为新军元帅,郤至辅佐。
出发之前,下军帅郤犫前往卫国和齐国,请求两国出兵协助,栾书之子栾黡[yǎn]前往鲁国乞师,于是,晋国三军首先向郑国挺进,齐国、鲁国、宋国、卫国陆续安排发兵。
郑国得知消息,派遣使者及姚句耳向楚国求救,楚国倒没有主战和主和两派分歧,楚共王亲自率领三军援救郑国,以令尹子重率领左军、左尹子革率领右军、司马子反率领中军,另有扈从小国若干,奔赴郑国。
五月初,晋国三军渡过了黄河,楚国历来讲究兵贵神速,虽然发兵比晋国往,却比晋国早一步到达了郑国境内。
大概由于邲之战的教训,士燮仍不想与楚国正面遭遇,以种种理由请求退军回国,栾书不听,没办法,士燮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前进。六月,晋、楚两军在郑国境内的鄢陵(今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一带)相遇。